《中国近代经济地理第八卷西北近代经济地理》为吴松弟任主编、戴鞍钢任副主编的《中国近代经济地理》丛书的第八卷《西北近代经济地理》,分卷主编张萍。本书分绪论和“近代陕西经济地理”、“陕甘宁边区经济地理”、“近代甘宁青经济地理”、“近代新疆经济地理”四编,论述中国近代经济地理变迁的原因、历史过程与结果,各区域工农业和交通邮政
改革开放以来,在传统非低碳经济条件下,我国制造业凭借廉价的劳动力和资源,加上优惠的外贸外资政策,通过国际贸易(一般与加工贸易)、承接国际产业转移(利用FDI)等不同方式参与国际分工,使我国从制成品、中间品到生产环节全面融入国际分工链条,国际分工地位显著提升,成为“世界工厂”。全面参与国际分工,积极融入世界经济,分享经济
当今世界正经历着20世纪30年代大萧条以来*严重的经济衰退。除了挪威,北欧诸国经受的打击比世界上大多数国家更为沉重。这场危机的尖锐性和深度,引发了或者说重启了对一系列相关政策的广泛讨论。本书提出一些问题,并讨论了为解决关键经济问题而实施经济政策的必要性和可能性。本书的写作团队由著名经济学家以及相关领域权威专家组成。
本书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分析框架,揭示了中国消费率低或“偏低”是中国经济发展阶段的产物。投资率、消费率及进出口都是一个国家或地区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而此消彼长的。在目前中国所处的经济发展阶段,居民收入、资本存量均对居民消费产生较大的制约,像西方消费型国家或消费型社会那样的物质基础仍不具备,所以投资率高仍是宏观经济的常态。
本书从人口因素出发,从人口年龄结构以及人口流动方面人手阐释中国的内外部经济失衡问题。书中分别检验了人口年龄结构对储蓄的影响、对贸易顺差的影响以及人口流动与高储蓄、外贸顺差的关系,并提出中国经济内外失衡的根本原因在于国内消费不足,而消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又是由现有的人口年龄结构和人口流动所致的论断,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延长
“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是如何开辟和演进的?亚欧交流中铁路这一钢铁走廊的建设经历了怎样的波折?亚欧大陆桥在洲际客货运输中到底发挥着怎样的作用,存在哪些问题?中国高铁的发展将为国际铁路客运带来怎样的改变?亚欧铁路的固定设备和移动设备到底是怎样的状况?亚欧铁路国际合作组织有哪些,他们之间是怎样合作的?亚欧大陆的崛起还
《“一带一路”读本》以全面系统、深入浅出地分析解读《愿景与行动》为基础,融历史文化、新闻知识、专业分析为一体,由古及今、纵观全球,用宏观视野深度分析“一带一路”对中国未来发展和在国际产生的深远影响,使读者对“一带一路”的认识和把握更加精准,提高自身服务“一带一路”建设的能力与水平。
深入探讨经济增长转型目标约束下的大国需求动力结构调整问题,是实现发展中大国经济健康持续平稳增长的关键。本书以发展中大国——中国为例,从分析需求动力结构与经济增长若干转型目标的理论关系出发,揭示经济增长过程中的需求动力结构在经济增长若干转型目标约束下应呈现的理论最优状态。同时,结合经济增长转型目标约束下的最优需求动力结构
20世纪90年代初俄罗斯开启了政治、经济和社会的激进转型进程,经济上彻底摒弃本国的计划经济体制,移植西方的市场经济制度。然而俄罗斯市场经济建设的实践却违背了自由派经济学家的预期,在国际范围内引起专家学者们的广泛关注。面对独具特色的俄罗斯经济转型现象,单靠传统的经济学无法给予合理的解释。一个国家的经济转型是一项宏大的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