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进入1942-以后,随着国内外形势的发展变化,战后中国建设问题,即“如何建国”不仅是国共两党及民盟等中间势力关注的中心问题,而且也成为中国知识界关注的焦点。本书围绕1942—1945-间,中国知识界对战后中国国家建设问题的思考,阐述其对战后中国建国问题的认知与贡?
中国社会建设现代化,是一个崭新的重大理论与实践课题。作者积多年社会建设理论与实践经验,经过三年潜心研究,在我国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之际,推出了这一力作。本书站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高度,立足“两个大局”实际,结合制定实施“十四五”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从加强顶层设计宏观视野、完善中程运行机
该书主要围绕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节选了已公开出版的图书或已公开发表的研究文章,对以人民为中心这一主题进行了全面的论述。主要分为经典论述、传统源流、历史现场、一脉相承、当代思考、感动中国、实践探索、红色遗址等方面,对“以人民为中心”进行了全方位、多角度的阐释,展现了“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与意义。
本书深度考察了日本对西方社会思潮的文化认同和吸纳,及其对明治日本社会产生的启蒙作用。系统梳理了各种社会思潮在明治时期日本的表现、演变、特点。这些思潮包括民权思想、自由平等思潮、立宪主义思潮、议会政治思潮和政党政治思潮、皇权主义思潮、民族主义思潮等。同时,也研究了这些社会思潮在日本近代化进程中的历史作用和正面与负面的影响
加强和改善当代中国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建设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中的基本理论问题,更是事关党的生死存亡和长期执政的重大现实问题。因此,深化该问题的研究领域和拓展其理论视角便具有了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价值。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发展,大众文化日益成为当下中国文化版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以其鲜明的文化特征深刻影响着大众的日常生活世
本书是根据2019年首届国家治理现代化论坛和第八届中国行政改革论坛两个重要会议上的嘉宾发言、专家学者发表的相关论文汇编成的文集。本书以国家治理现代化的七十年回顾和新时代展望为主题进行研究,主要分为三个专题,分别从新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历程和经验、新时代推进国家治理现代化的路径和任务以及行政体制改革与国家治理现代化三个大的
本书共六章,内容包括:绪论,马克思恩格斯的群众观理论,马克思主义群众观中国化的历史必然性、奠基和发展、创新和升华、基本经验和启示。具体内容包括: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概念界定;研究的主要内容、重点、难点与创新点;研究思路和主要研究方法等。
本书为中共义乌市委党校院(校)系列教材之一。全书在全方位、多层面、深层次展现了义乌自改革开放以来所取得的重要成就和实践成果的基础上,系统总结梳理了义乌在贸易、资源要素、政府服务等方面总结出的改革经验。全书共分三个部分,共十四个章节,每章内容结构包括改革背景、改革举措、改革成果和典型案例,特别是提炼形成了一批可在全国进行
中国式现代化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本书从中国式现代化的历史渊源、中国式现代化的基本内涵、中国式现代化的性质与特征、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是坚持党的领导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是创造性运用科学社会主义基本原则的道路、中国式现代化对世界发展的重大影响等六个章节,阐述中国式现代化是具有社会主义性质、中国气派、世界情怀的原创性现代化,
本书共分七章,主要内容包括:脱贫攻坚实现历史性全胜、综合实力实现历史性跨越、开放格局实现历史性重塑、环境质量实现历史性提升、人民生活实现历史性改善、政治生态实现历史性进步、“黄金十年”的经验与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