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士人结社与古代文化论集》从心态入手,立足文集与史料,将个体、时代、社会、文化相结合,来探讨士人的交游、活动、思想与创作实绩,是作者研究的重心与理路。书稿上编是关于明清易代之际的士人结社研究,下编是古代士人心态与思想文化的论题研究。
越文化的一个重要标志就是士族和家族文化的兴盛。越地文化士族形成始于魏晋,以王羲之、谢安为代表的风流人物不但使本家族声名鹊起,也为地域文化氛围的形成增添了许多亮眼之处,是为士族形成、文化世家兴盛的一个密集期。入宋以后崇尚文治,科举仕宦型家族、学术文化型家族大量涌现,形成了士绅文化世家得以扬名的第二个密集期。明清至近代,越
唐代赵蕤的《长短经》集中国古代谋略之大成,大到治国用兵、识人用人,小到世故人情、生活智慧,一网打尽,全方位、多角度地阐释了中国古代的谋略思想。本书在恢弘的历史画卷的展示中升华出谋略的内核,在鲜活生动的历史事件和生活故事的叙说中剔透出谋略的真谛,读之,既回肠荡气,又情趣盎然,令人掩卷难忘。
《隋唐科场风云》全书27讲,从隋文帝杨坚为何改革传统选官制度讲起,以历史为线索结合具体案例,生动系统讲述隋唐时期科举制度的创立与发展,展示了隋唐时期科举考场上的风起云涌。书中既有对科举诞生与改革的分析,又有对科举贡献与弊端的揭露,更有对科举背景下文人心态的揭示。《隋唐科场风云》既能让读者感受到科场上成功者的喜悦,
本书综论北宋九朝翰林学士群体的政治角色与文化底蕴,考述其交游唱和的文学活动,从重要的时间节点与诗史时段、作家群体的参错交替,勾勒北宋文学延承演进的脉络梗概。以此项职官制度为入口,致力于探寻文章、政事、学术相兼的翰林学士之理想范型何以养成,由文学进身、以词命为职的翰苑词臣如何成为领袖士林、主持风雅的文坛宗主,玉堂内外为政
本书分为4章,内容包括:溯源:前科举时代的选贤举能;名实:分科取士;实效:良法善治;毁誉:再评科举制度。
《中国古代妇女生活史话》,深入浅出地介绍了中国古代女性的生活地位演变。作者从中国古代传说中的女性形象,到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制度中女性所处的角色、社会地位,指出了女性在中国历史中不可或缺的重要性及一直被处于被忽视、被压迫的状况。这本经典著作成书于1950年代初期,作者田家英先生曾担任毛主席秘书,毛岸英老师。因历史原因,本
本书共分六章,内容包括清末直隶警政创行北京、清末直隶警政创行与发展、清末直隶警政的制度设计、清末直隶警察职能与实效、清末直隶警政与地方社会、清末直隶警政历史评价。
清朝职官制中存在满汉官“合而不同”的政治差别。清朝统治者多次主动缩小满汉差别,抚慰汉官的民族情绪,缓和满汉关系。本书通过对清朝职官制的系统研究,寻找其中的满汉异同,探讨满汉关系的演变及其对清朝历史发展进程的影响;揭示官缺制、品级制、丁忧制、俸禄制等礼制及地方官任用等方面的满汉异同,阐述其变化,分析导致这种变化的民族心理
本书记述了贞观年间唐太宗和魏征、房玄龄等四十五位大臣之间就治国施政等问题的讨论和问答,内容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教育、道德修养、民族关系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