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是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汉代毛亨、毛苌曾注释《诗经》,因此又称《毛诗》。《毛诗品物图考》由冈元凤纂辑,橘国雄绘画,是十八世纪日本汉学家对《诗经》中动植物的图释书籍,共分七卷,有200余幅白描插图,旁边配文字考证,大约作于清乾隆四十九年(1784)。十九世纪,该书传入中国,清末、民国乃至当代,曾多次出版,其受欢迎之
本书为学术专著。对于被称为“借来的地方,借来的时间”的香港,“流动性”和“混杂性”成为它典型的文化生态。由此,城市与文化生态的演变形成了结晶,造就了这座城市独有的文明形态。随着20世纪70年代香港经济的腾飞,不少港人的想法,由随时会迁走的“过客”心态逐渐演变为“家在香港”的认同感,“香港意识”在他们心中萌芽并植根于内心
全书分为八章,构成三个单元。第一章“盛唐气象与唐诗阐释”、第二章“平淮西与唐诗经典的生成”为一个单元,乃是阐释背景研究。以唐诗文本为中心围绕“盛唐气象”“元和中兴”分别就《忆旧游寄谯郡元参军》《忆昔》《琵琶行》阐释史进行考察;第三章“唐诗文本与心灵世界”;第四章“唐诗阅读与文学批评”;第五章“唐诗故事与诗人形象”;第六
本书是迄今国内第一部关于新时期以来的陕西儿童文学的研究论著。作者以新时期陕西儿童文学作家创作为中心,探询新时期陕西儿童文学发展的脉络以及作家创作的业绩;从新时期以来的陕西儿童文学创作的历史演变、创作特征以及批评个案等方面展开论述,实现对新时期以来的陕西儿童文学作家创作的宏观把握和微观透视,揭示陕西儿童文学创作与当代中国
楹联,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一项具有广泛群众基础的文学形式,为社会各界所喜闻乐见。展示、解读、推广黄河文化中的楹联元素,将二者有机融合,定能使读者收获陶冶性情、增长知识、寓教于乐的功效。本书经过多轮斟酌研讨,内容分为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前世今生话楹联,扼要介绍有关楹联的基本知识,包括楹联的历史、分类、韵律、创作、欣赏等,目
全谱共二十六卷,《九宫谱》与《十三调谱》合为一谱,十三调之曲附于九宫之后,各为一卷,其中卷十一、卷二十分别为新移补的道宫调与商黄调,卷二十五为附录不知宫调引子、过曲,最后一卷为《各宫尾声格调》。卷首保留沈谱原有的蒋孝《南词旧谱序》和李鸿《南词全谱序》,又新增《复位南词全谱凡例》《复位南词全谱凡例续纪》《古今入谱词曲传剧
本书是是一本专论唐朝律诗和绝句作法的书籍。分为甲乙丙丁四编和两个续编,分别讲解了五言、七言绝句和律诗,乙编和丁编还专门将一些唐诗中的经典句子摘抄下来,加以详细品评。书中收录了王勃、骆宾王、杜审言、常建、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等数百篇名诗,侧重于分析其声调、格律、意义、句法、字法,探讨“诗境之妙”,其观点独特,品评精到
本册涵盖《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过三闾庙》《题西施石》《越中览古》《夏日绝句》《大风歌》《出塞》《贾生》《咏怀古迹五首(之三)》《菊花》《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赤壁》等22首古诗词的原文、译文、注释、作者、诗词里的那些事儿、诗词里的小链接。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作者为西安邮电大学人文与外国语学院副教授刘燕歌。书稿论述了中国古典诗歌中的山水自然描写在诗歌中的演进变化,及其对诗歌语言的丰富性和形象性、诗歌的抒情基质和审美格调发挥的作用。书稿的价值主要在于从人与自然、诗与自然的维度出发,在审视诗歌文体语言艺术发展的前提之下,阐释自然描写所承载的诗性语
本书旨在从中国诗歌的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过程,探索其演进的规律,从而推论今后诗歌发展的道路,推动诗歌文化的繁荣发展。既不敢徒逞臆说,托之空言;亦不愿只述陈迹,而无所论断。故在行文之时,往往多所引据,众说杂陈。然亦各加剖析,明辨是非,终于表明自己的看法,得出一定的个人意见。对于前人和他人之说,虽不苟为同异,却又不能不有所同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