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贞观政要》是唐代史学家吴兢撰写的一部政论性史书。全书十卷四十篇,分类记载了唐太宗在位的二十三年中,与魏徵、房玄龄、杜如晦等大臣讨论国家治理、君臣关系等重大问题,客观反映了贞观时期治国理政大政方针尤其是谏诤制度的由来及发展变化,其中规范君臣思想道德的思想和理论尤为重要。此外也记载了一些政治、经济上的重大措施。《贞观政要
本书稿以政治学中的政治发展理论为理论基础,以近代中国如何由一个传统国家转型为民族国家为主要研究内容,将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近现代历史视为一个完整的、连续的过程,一个克服各种政治危机,国家能力不断提升的过程,并据此对近现代历史上发生的若干重大变革和政权更迭做出阐释。书稿共分三编:*编“近代中国之国家转型”,探讨近代中国国家
书稿从“心智”的界定、“心智结构”的阐释入手,在吸收已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采用历史学、社会学、心理学等多学科的理论和方法,对明代宗室群体的心智进行了全面、系统的研究,界定了明代宗室群体心智的内涵,阐释了明代宗室群体心态及其嬗变的原因、影响,考察了明代宗室群体掌握已有知识和探索未知状况的不同类型、明代宗室群体知识状况的特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结项等级为优秀。八旗制度是清代国家与社会的基本制度,八旗驻防是一个特殊族群,占旗籍人口约近半数,他们亦兵亦民,遍布全国几乎所有的关津要隘,是清廷统治的基石。驻防族群尤其是直省驻防,散布于汉族的汪洋大海之中,其族群演变与社会生活、民族关系变迁,是清史和满族史、社会史的重要内容,具有重要的学术理论
本书集中表达了作者对制度分析和公共治理问题的一些主要看法。前半部是根据作者对制度分析的整体了解和对中国体制特色及发展挑战的想法写成;后半部集成了作者利用制度分析对一些具体治理问题的硏究成果。它强调集体行动和交易费用如何影响制度的效能和设置,著眼点是一种由下而上的思维模式。研究问题聚焦于如何利用多元制度设置来帮助不同群体
南宋在中国文学史上是一个重要时代,具有诸多崭新特质,如作家群体向平民阶层的扩大、中小作家群体大量出现、文学面貌由雅到俗转变、文学出版的发达,等等。然而长期以来,古代文学研究界一直存在着重北宋轻南宋的倾向,尚有诸多问题值得深入研究。本书选取南宋时期的诗歌和古文为研究对象,将其置于唐宋转型的大背景中,探讨其具体特质及在文学
《长短经》,又称《反经》,是唐代赵蕤编撰的一部实用性韬略奇书,它以唐以前的历史为论证素材,集诸子百家学说于一体,融合儒、道、兵、法、阴阳、农等诸家思想,所讲内容涉及政治、外交、军事等各个领域。书中充满了富于洞察力且实用的建议,深入浅出,言简意赅,为历代有政绩的帝王将相所共悉,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瑰宝。
探寻宋代社会的「女性空间」高彦颐倾情作序邓小南、伊沛霞、艾朗诺、柏文莉联合推荐-----------------------------------------------门闾、车轿、寺庙、墓室……重构女性的物质生活从性别研究角度阐述「宋元明转型」------------------------------------
本书突破既有研究内容,以政党本身的视角来考量"双重转型"中政党如何应对政治生态的变化,面对政体变迁如何取舍,政党自身如何存续,政党与政体之间的互动关系等等问题。本书系统梳理回顾了政党及政党转型理论,并以政党自身的利益考量为出发点,来阐释中国国民党与台湾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