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地区经济空间结构与潜力研究——以云南为例》尝试从经济空间结构、发展潜力、实践规划等三个方面,探讨西部地区省域空间的发展路径与规划。主要内容包括四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阐明选题缘起和研究设计。第二部分为经济空间结构发展理论研究架构,以云南为例。第三部分为经济空间潜力的研究框架与实例。第四部分经济空间的优化,通过云南
本书致力于整理上海合作组织各成员国的农业状况,分析地区内其他区域国际合作机制中的农业合作内容及其经验教训,研究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与我国粮食安全的相互关系和影响,利用GM(1,1)模型预测未来增长潜力,思考如何更好地发挥我国在上海合作组织农业合作中的作用,增进区域农业发展,提高粮食安全水平,推动区域和平稳定发展。
本书以中国14个集中连片特困区为样本,以“连片特困区城镇化进程、路径与趋势”为主题,从新型城镇化强调“人口-产业-土地”综合协调发展的内涵出发,全面考察了14个连片特困区687个县(区、市)2004年以来人口城镇化、产业城镇化和土地城镇化的进程及特征,并基于各连片特困区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时空演变趋势,结合扶贫攻坚与区域发
2000年后,中国经济学领域研究进入新阶段,在关注的问题、研究方法、创新方向等方面表现出一系列新的特征和趋势,亟待从文献研究角度给予解读和刻画,以便为中国经济改革实践和理论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本书通过文献计量研究,对比分析中国经济学各分支学科2000年以后的发文情况与趋势,依据关注度和新颖度两个核心指标,归纳、提炼各学科
本书在系统梳理我国收入分配制度历史演进的基础上,分析当前我国收入分配现状及存在的突出问题,指出,更加公平合理收入分配与更好更健康的经济发展互为前提、相互促进;并从政府失灵与市场失灵两个角度阐释收入分配差距扩大的原因。
本书是作者长期以来对中国经济发展和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观察、思考与研究的结果,也是与学术界、企业界、政府部门和社会公众长期密切交流的成果。着重研究政府、市场与企业的关系问题,并总结和概括了经济增长与政府干预的中国实践和国际经验。全书共有13章内容:相关宏观经济变量分析;市场失灵、经济周期与政府经济干预;财政政策与货币政策
本书回顾了学术界关于“平衡增长”和“非平衡增长”的争论,研究了“中部崛起”战略实施前后中部地区后发态势的形成过程,并对我国实施的不平衡发展战略做了反思;分析了“江西现象”的主要原因,鄱阳湖生态区、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昌九一体化等发展战略的现实性和重要作用;从制度变迁、资本形成、产业政策选择、区域文化重构和生态建设等方
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作为我国重要的智库研究机构,积累了大量的地市级综合规划、发展战略和专项规划的编制成果及经验,使其更加接近地方的需求,更加接近真实的市场,更加接近战略的执行。在全国“十三五”规划编制之际,综合开发研究院(中国.深圳)凝聚全院智慧,从地方视角出发,结合具体案例,探讨了五年规划的逻辑、思路、方法、
本书系统探讨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的基础理论。在国内外专家学者研究的基础上,以系统科学思想为主线,综合运用了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数量经济学、经济地理学、技术创新学、新制度经济学、管理学、社会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法则,从科学发展观出发,初步构建了区域经济发展动力系统的基本理论体系和运行模式。
民国时期经济调查资料续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