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探索与发展“剧本设计”理念的剧作书,倾注了作者二十五年的教学与实践经验。写剧本是一个设计故事的过程,本书从故事、人物、结构、视点、时间、空间及类型七个方面,将电影剧本与建筑设计图纸进行类比,阐释如何利用剧本这一“设计图纸”建构想象中故事世界。书中提供了丰富的影片案例分析,既有摘得国际奖项的华语电影,如《活着》《
空间是一个既古老又现代的话题。随着人文社科领域的空间转向,空间从早期西方哲学里永恒不变、无形无状的容器,转变为一个不断被赋予新意义的复杂场所。《空间/外语学科核心话题前沿研究文库·外国文学研究核心话题系列丛书》首先梳理了现代空间的基本特征,介绍了对于空间理念革新影响巨大的哲学和理论思想,并着重结合文学批评研究,探讨了二
本书是由国内著名学者史忠义、栾栋先生主编的“人文新视野”研究论文的第16辑,书稿主要包括现代性与后现代性研究、诗学研究、法语文学研究、语言学和语用学研究、比较文学研究、问题学研究等几个栏目,其中包含文学艺术领域内对当下现代性和后现代性争议问题的探讨,外国文学作品的艺术分析和文化解读以及国内的译介接受,还有论文探究了“问
当古老的琴音标记法被人遗忘,整理一套准确的指法就变得不可或缺。非常早的论集《指法》撰于唐代。此书在琴界流传至今已逾千载,可惜现存版本历经多番改易,如抄写中的谬误、后人不当的补充和注解等,已经失却原意。为了恢复这一珍贵文献的可读性,杨元铮先生贡献了自己的学识和经验(此前,他已发表大量有关琴学的研究,包括对非常古老的琴谱中
《文学场:反诘与叩问(新笔记体批评)》是80后批评家傅逸尘近年文学批评成果的结集。《文学场:反诘与叩问(新笔记体批评)》的突出特点是:文体新颖,个性鲜明,文字散文化,强调批评的文学性意味;尤其是借鉴了中国古典文论中“笔记体批评”的形式与概念,与西方现代理论批评相融合,提出并尝试一种具有新意的“新笔记体批评”概念;强调批
本书通过开掘会通中外文学物性思想资源,梳理辨析物性诗学话语脉络,建构阐发物性诗学的理论体系;在人文学化域会通的思想基础上,纠正现代性祛魅运动在文学文化领域造成的种种弊端,克服学术研究领域的学科分治和块垒割裂,深化认识物性思想的诗性内涵,克服人-物关系异化而引发的文学文化问题,探索新世纪文学文化研究学科建设和观念创新的可
本文分为八个章节来对课本剧的创编进行叙述。其中,第一章节为教育戏剧的相关概述,主要包括戏剧引入教育、教育戏剧的定义及其发展情况、教育戏剧和戏剧教育之间的关系;第二章为课本剧和教学,主要包括课本剧的定义、课本剧的理论基础、课本剧的形式和类型、课本剧在教学之中的意义等内容;第三章为小学课本剧的创编,主要包括小学课本剧创编的
《珞珈漫笔》系“珞珈之子文库”之一,收录了作者近二三十年来的文学评论、随笔、访谈与对话等。该书内容丰富,既有对文学创作现象的考察,也有对文学思潮和文学史的研究,既有对具体作家作品的评析,也有针对文化现象的反思,以及灵性的抒发,具有史家的宏阔视野与深刻洞见。作者将这些思考汇集于此,是希望这些思想的碎片能为读者了解当代文学
本书为系列丛书“画里话外”中一本,全书从颜色在图画书中的运用以及孩子们对于色彩的感知出发,邀请阿甲、周翔等国内图画书专家、创作者以及文学评论家,撰写相关文章,深入探讨色彩对于图画书的重要性及其艺术性和戏剧性。图画书颜色不仅影响着绘制,更会对故事的叙述或理解有深刻影响。孩子在阅读图画书中,极为敏锐地关注颜色,也让创作者和
本书主要针对各类师范院校相关专业文学理论课程的教学要求,系统阐述文学理论的基本问题、文学的本质与特征、文学的功能、文学的起源与发展、文学创作的准备与方法、文学作品鉴赏与文学流派、文学批评理论与方法等。理论知识点与概念的介绍力求简明扼要,并引述著名学者理论家的相关论述、经典作家作品的片段,以形象生动的例证加深学生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