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修心,道养生,儒成事:中国人的生活智慧》这本书列举佛道儒三家的思想,以古论今,表述了修心、养生、成事的方法,深入浅出,用作者自己收集的故事用恰当的方式引导出适合读者的内容,把大道理讲得浅显易懂却不落俗套,让内心得到升华,学会从容应事,宽容待人,学会欣赏别人,也为别人着想,这样才是先贤们上千年的凝聚出的精粹。
法律视角下的隋唐佛教管理研究,是一个全新的课题。本书以《唐律疏议》和《道僧格》为中心,通过对法律条文的辑录、复原以及对当时立法背景、实施效果的考证,力图对隋唐时期依法治理佛教的概况做一个全面和客观的了解,希望能为当今马克思主义的宗教管理和宗教立法提供一些有益的借鉴。
mar pa lo tsaa bavi rnam thar phyogs bsgrigs bzhugs so
khro phu bkav brgyud kyi grub mthovi vphel rim lo rgyus
bu ston chos vbyung
本书由萨加派著名佛学家堪钦·索朗伦珠于公元十六世纪所著,距今有四百多年历史。《贤者入门》原文主要阐述德高望重的贤者必须具备那些道德修养和文化理论素质。该书作者运用深入浅出的论述方法,注解佛学经典理论《贤者入门》,它的出版对研究西藏的宗教、文化、历史,特别是研究萨迦派历史文化具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本书是白话文版的《杂宝藏经》,内容为借寓言故事来阐释佛教的因果轮回思想,强调孝养、施舍、教化等诸种原始佛教的道德观,用通俗的语言讲述了大量有关佛陀、佛弟子以及佛陀入灭后的种种事缘,是研究原始佛教教义不可缺少的经典。
本书收全四部佛学界一致认可的僧传经典,是所有佛家弟子和佛学爱好者都有必要反复阅读的入门书!全书生动沉着地记述了佛教传入中国以来1300位高僧的生平事迹和言行思想。每天静一传,您都将收获一次充满感动和喜悦、受益匪浅的修行。对于一般的佛学爱好者来说,佛教典籍实在过于繁浩。而这套生动易读、系统详实的历代高僧传记全集,是您了解
本书内有本分、气魄、修证、勘验、风光五部,共五十二篇文章,原载台湾《人间福报》两刃相交专栏。全书以禅者立场直抒宗门风光,恰可治世人“以禅为美、以禅为学、以禅为趣”之病。
《圣物制造与中古中国佛教舍利供养/考古新视野》是对公元5到9世纪中国佛教舍利供养活动及其遗物的专题研究。这一时期是佛教舍利信仰白中国初现并发展至高峰的重要阶段,创造了无可比拟的物质遗存、视觉文化及宗教景观。借助于神圣的盛放容器,及沟通宗教与政治空间的舍利展示与迎送仪式,“佛陀舍利”最终于8世纪初在中国成为至高权力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