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海外汉学研究新视野丛书的一种,汇集了美国著名汉学家林顺夫教授撰写的具有代表性的单篇论文及相关的学术性文字共12篇,尤其注重收入新近在海外发表的学术成果,由作者本人编纂成集。作者还对部分旧作进行了改订、增补及扩充。全书分为三编:《庄子》的文学解读,诗词、文论、艺术散论;古典小说解读四例,并附录作者与牟复礼、
本书选择民间、官方和学术视野中的文学作品为案例,论述在新媒体时代文学传播的路径转向和价值嬗变,横纵铺陈地分析了开放、融合、多维的数码多维路径,展现了二十一世纪初文学的路径转向以及接受变化。当代人通过对移动网络路径的日常化近用,沉浸于感知时间、诗意生活、媒介真实和审美式生存的体验。数码文字路径、视媒路径和声媒路径三大传播
近期,中国古代文体学研究已经成为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中的“显学”。但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的研究一直很薄弱,尤其宏观的“发展演变”研究几乎被忽略。本书专研于此,取得了一些收获。第一,对“文体”概念作了新的定义。第二,本书首次宏观地对中国古代文体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作了初步探讨,首次提出并论证了“单纯文体”、“浑和文体
本届“啄木鸟杯”中国文艺评论年度推优活动作品报送以单位推荐为主,在此前设立的年度优秀文艺评论著作、年度优秀文艺评论文章(长评)两个项目基础上,增加了年度优秀文艺短评文章项目。此次推优共收到报送作品548份,其中著作62部、长评307篇、短评179篇。中国文联、中国文艺评论家协会秉承坚持导向、注重质量、宁缺毋滥的原则,经
本书是河北大学文学院主办的《燕赵中文学刊》的第2辑,分为四个板块:文学理论与批评,主要涉及汉魏六朝志怪小说中的云南想象、《英国病人》中的意象等;比较文学与跨界研究,主要涉及《说文解字》中有关兔文化的掇遗、《日本灵异记》对《冥报记》受容与变容、比较文学视域下中国语境的构建、胡适的科学观;文献整理与理论研究,主要涉及乡邦文
冯梦龙是晚明时期著名的思想家、文学家、戏曲家,长久以来学界对其研究的重点集中在其文学作品上。作为一位高产的文学家、戏曲家,冯梦龙的文艺创作都是在其文艺思想指导下完成的。因此,研究冯梦龙文艺思想具有重要的学术意义。中国古代文学家很少总结自己的文艺思想,冯氏也不例外,他的文艺思想散见于其作品中。本书对冯氏零散的文艺思想做了
本书以“魏晋易代”为视域,探讨魏嘉平至太康时期蜀、吴两国士人降晋前后的政治、文化心态及其相关文学著述情况,内容分为三端:一是结合蜀、吴士人易代后面临的政治处境,综述两国士人群体代表的相关言行事迹及文学著述,考察特殊历史背景下两国士人心态的异同。二是对“谯周劝降”“李密写《陈情表》”“陈寿的易代史观与《三国志》笔法”“顾
《爱的分析》是批评家岳雯的蕞新文学评论集,分为三辑。辑一从宏观角度描绘了二十一世纪二十年来的长篇小说景观,研究了新时代的女性意识与女性书写、好人定义的变迁、长篇小说开头的变化等,由此折射出小说家对于世界、对于我们所处这个时代的理解的更易。辑二是作家作品分析,聚焦冯骥才、梁晓声、金宇澄、王安忆、邓一光、阿来、冯良、叶舟八
本书是中国当代作家论丛书之一种。论著从刘慈欣科幻小说的异世界和俗世界为切入点,采用文本细读法,深入剖析了以《三体》《山》《球状闪电》等作品中想象世界的瑰丽雄奇和以隐喻等叙事策略传递的对现实问题的诘问,对刘慈欣科幻小说中的典型意象如球状闪电、虫、山等和典型人物如林云、罗辑、叶文洁等进行了充分的阐述。在深入探析作品叙事策略
作者在中国现代文学领域耨勤而耕深,本书可视为其长年研究的一个缩影。所论多建基于第一手资料之上,不乏稀见版本、手稿、书信,既谈及鲁迅、张爱玲、周作人、郁达夫、巴金等大家名作,也发掘了一些相对鲜为人知的作家作品,以拾文学史之遗。书中析述文辞,校释版本,品鉴装帧,漫说文人文事。如此挖掘考辨,摘抉隐微,显发文学史的多重面向,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