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育是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构建一套科学的音乐教育理论体系,如何开拓一条音乐教学法的创新之路,如何全面优化高校音乐教育的实践效果,已经成为学术界所重点关注的问题。本书紧紧围绕音乐教育的三元素:音乐、教师、学生展开论述,分别就音乐教育的性质、规律等问题进行了探讨,阐述了音乐教育的目标与功能,音乐教育与人的发展关
《斯克里亚宾音乐作品选析与研究(2舞曲即兴曲音诗与小品篇)》是《斯克里亚宾音乐作品选析与研究》之(二)——“舞曲、即兴曲、音诗与小品篇”,是继《斯克里亚宾音乐作品选析与研究》之(一)——“前奏曲、练习曲和奏鸣曲篇”后,笔者撰写的“斯克里亚宾音乐研究”专题丛书的第二册书籍。笔者主要对斯克里亚宾的“舞曲、即兴曲、音诗与小品
本书主括音乐教学法发展历史、音乐教学的立意与基本原则、音乐教学的涉及领域与方法运用、国外音乐教学法理论发展与实践、我国当代音乐教学理论发展与体系建设这五部分内容。探讨音乐教学的发展历史,并基于音乐教学所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以中西方音乐教育为出发点,分别从西方音乐教学法发展历史和中国音乐教学法发展历行深入讨论和分析。
本书是一部红色陕北民歌历史发展图文谱集,是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的献礼重点图书。由专家团队精心遴选出代表性的红色历史题材民歌(含传统民歌、革命民歌、新民歌)35首,每首民歌都用人文、历史、曲谱等新老图片来全面呈现其发展脉络,全面展现革命历史时期及新时代的陕北精神风貌。内容分为歌自苦难来峥嵘岁月稠奋发改革路唱响新时代四
本书的作者研究领域为中国传统音乐(民族音乐学)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收录作者自2003年以来在各期刊发表的部分学术论文的结集。文集分为四个章节,此书之所以为“史论同归”,是作者希望:1.传统音乐与中国近现代音乐史(史论)之间的分隔,探索中国近现代传统音乐史的研究(同归)。2.国传统音乐研究予以史学思维的关照。3.分别从“
随着全球消费文化、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后现代哲学语境下身体哲学的转向,于是被人们忽视的“身体”开始进入了人们的视线并成为了公共话语。哲学需要通过当代人类的身体现象,进入人们的生活世界,在身体哲学语境下重新解读与思考对思维与存在、形与神、主观与客观、身与心、生与死等关系。当今音乐教育实践哲学方兴未艾,随着实践逻辑的推动和
本书是一本介绍中国民族民间音乐以及相关作品的著作。本书从各个角度出发,首先对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基本概念进行详细论述;其次对中国民间歌曲、中国民族民间歌舞音乐、中国民族民间说唱音乐、中国戏曲音乐以及中国民族器乐的相关理论知识以及经典作品进行详细分析和论述;最后对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中国民族民间音乐的传承进行详细研究。
由周公“制礼作乐”发端而逐渐形成的西周雅乐,以其宏大的体系规模、繁复严格的制度、丰赡的文化与哲学,成为中国古代文化目前的独特景观。自西周始,华夏礼乐文明的基本观念和格局建立起来,后世皆仿效周制修订古乐或制作新乐,几乎从未间断。《西周雅乐》钩沉史料,深入浅出,围绕西周雅乐的形成、西周雅乐的结构及表演形式、雅乐中的等级制度
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其研究对象涉及艺术与非艺术的综合性表现形式,有比较复杂的信仰或世俗仪式表演环境和地理社会文化背景,《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研究》将从交叉学科的视角,阐述仪式音乐表演民族志的学科属性、研究对象、理论来源和学术定义,对于“仪式”和“表演”这两个概念(关键词)之间相互借鉴、挪用、纠缠的状况展开讨论。
.本书通过对不同时期中外音乐经典作品的鉴赏,揭示音乐不同层次美的内容,包括体现喜怒哀乐的基本情绪,体现不同时代、不同地域、不同音乐家个性的风格特征,体现音乐作品深层内容的精神内涵,以及音乐中的画面、视觉形象和文学性的内容等,旨在将音乐美学和音乐鉴赏之间架起桥梁,使音乐美学从理论的象牙塔走进大众的音乐审美视线,把音乐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