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当代京味话剧作品,兼及城市文化史、人文地理学与都市文化学的视野,由文本内的城市想象延伸至文本外的城市文化现象,考察北京现代性经验的复杂性和特殊性。在借鉴城市研究、文化研究、文化记忆研究的相关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一方面探讨剧本创作和舞台演绎如何构建北京的城市形象和市民生活,并经由其中的北京想象,结合城市发展的现
《诗学讲义》是宗威在湖南大学任教时的自编教材,由同文印刷公司代印,书口印有“湖南大学”字样。此讲义共分为“诗学之概论”“诗人时代之略述”“诗之体裁及名目”“古近体诗意境与作法之不同”“诗之命意”“诗之使事”“诗之属对”“诗之下字”“论诗杂说”等九章,共7万字左右。此讲义是宗威诗学思想的集中体现,不仅论及诗法,诗歌鉴赏,
本书以姚奠中先生主编的《元好问全集》(2004年山西古籍出版社出版)为底本,参校杨镰先生主编的《全元词》和赵永源先生的《遗山乐府校注》,择善而从。除赵永源先生《遗山乐府校注》和赵兴勤先生《元遗山研究》对《全集》中43首的作者有异议者外,其他词篇均作了赏析,即共赏析347首。
本书是一本关于小小说的理论评论文集。全书共分为四辑,主要描写了“小小说”这一载体,对小小说的特征和创作规律等进行深入探讨,从“理论前沿”“实战探索”“佳作赏析”“创作漫谈”等方面加以深度剖析,对小小说的创作和文体发展提出了具有鲜明时代特征和着眼未来的思维、方法与方向,理论观点高屋建瓴,艺术风格独特,具有一定的学术价值。
该书稿以博士论文的基础上以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主流思想,即人文主义学说思想,结合文化与人相对论的文化人类学研究方法,阐述藏族历代作品的经典思想,探讨了藏族文学的人文精神,多方位试探了藏族近代文学至现当代文学思想的流变过程。在研究过程中,人文主义思想作为研究主题,提倡人文精神,分析了藏族近代文学的人文思想;着重强调以人为本
作为藏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格萨尔》学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和丰硕的成果,初步形成《格萨尔》学学科体系。史诗研究取得的成果中,既有用《格萨尔》史诗的资料进行学科门类研究的成果,也有许多从不同学科视角研究《格萨尔》史诗的作品。但是,研究《格萨尔》史诗中所呈现的藏族人民信仰流变的文章颇为罕见。故此,本书以聂格佐为例,论证其信仰流
作为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少数民族建立的统一政权,蒙古族入主中原带来民族的交融,整个北方少数民族也在融合的过程中,深受汉文化的浸染和熏陶,元代崇儒、尊道的文化环境以及浓厚的学术风气。再加上,有元一代,忽必烈“天下一家”的政治思想消除了民族对立的藩篱,民族文化交融的进程与广度得到空前提高与延伸,这为元代北方少数民族的文学创作
本书是“河南大学文学院词话研究丛书”第二辑“民国时期河南大学词学名家文丛”之一。蔡桢(1891-1948),字嵩云,或松筠,号“柯亭词人”,江西上犹人。早年求学于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经晚清四大家之一、词坛领袖的朱祖谋引导,走上了词学研究道路,颇具成就。其一是作词,蔡桢一生笔耕不辍,词作裁多样,才与学相资,声与文并懋,意内
台湾的现代小说和大陆的现代小说,不仅产生在同一个文化结构、文化氛围中,而且是同一个民族的文化积淀,用同一种民族语言作载体;不仅产生于同一个历史背景,均是五四运动的产儿,而且担负着反帝反封建的同一使命。不仅血缘、地缘、史缘和产生的背景与使命相同,而且,它们的发展轨迹、创作方法、叙述观点以及作家的创作心态,大体也是相同的。
本书把古代的诗词格律知识与现代汉语常识结合讲授,涉及:素养积累,意象与形象思维,章法与逻辑思维,格律,新奇表达,律诗作法,律词结构,律词作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