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书总结了现存已有的理解气候变化之社会、经济、政治和文化等维度的理论路径。尤其从碳排放的驱动因素到气候变化之社会回应的影响因素,本书提供了一个关于气候变化之社会维度的翔实综述。为了改变有害于生态环境的人类行为和制度时间,制定公证和有效的环境政策,创造一个更加可持续的未来,增进我们对气候变化与社会之间复杂关系的理解至关重
本丛书为国家“双一流”建设学科辽宁大学“应用经济学”系列丛书,也是我主编的第三套系列丛书。前两套丛书出版后,总体看效果还可以:首套是《国民经济学系列丛书》(2005年至今已出版13部),2011年被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出版物出版规划项目;第二套是《东北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系列丛书》(共10部),在列入“十二五”国家重点
本书是国内目前**的关于城市居民环保态度与行为的系统调查和研究。
原华荣著的《1980-2010--浙江人口与资源-环境关联演变》的主要内容:一是浙江人口与资源的空间(地理区、行政区、密度区)分布和影响评价,结论是,人口与资源配置差异虽大但并未对经济、社会发展构成显著影响(*章);二是人口环境冲击量和污染物排放的空间分布和时间变化(*、二章);三是城市环境空气(包括雾霾和酸雨)、陆地
随着我国经济的增长,能源消费也持续攀升,以化石能源消费为主的能源结构导致我国环境污染现象频繁发生。环境污染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威胁公共健康的主要因素,也对当前企业传统能源消费提出挑战。本书在分析国内外能源消费对环境污染与公共健康影响的基础上,结合我国能源消费环境污染现状,考虑到客观事物的复杂性、区域能源消费的差异性
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引发的生态环境问题是当前地理学、生态学等诸多学科研究的焦点。本书选择陕北能源开发区作为典型研究区,通过对研究区土地利用、植被覆盖、生态系统服务功能、重金属污染、生态安全、生态风险、生态承载力及绿色GDP核算等内容的研究,着重探讨生态脆弱区资源开发对生态环境造成的不利影响,提出资源开发与生态环境保护方案
比较了国际上主要可持续发展框架的研究进展。总结了国际上其他环境社会系统研究的主要进展。在前人以及上述工作的基础上,建立了三种生产理论中系统的宏观表现和个体的微观行为之间的联系,从而把理论坐落在微观的、个体的基础上。在比较了经济理性、政治理性、生态理性、复杂演化经济学理性等假设之后,提出了基于四种基本关系的"环境社会系统
青藏高原东北部临潭、卓尼两县人民在严酷的生态压力面前,沿着冰雹带出现了文化信仰区域,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一个跨村落、跨地域和跨民族的文化-生态组织,并采取一致行动抵御冰雹灾害,保护森林、草原和土地资源。正是由于文化-生态组织将古典生态思想与地方生态实践的活用,才发挥了卓越的组织作用,创造了启迪现实的地方生态文明。由范长风所
本书主要论述能源利用与环境保护,其中包含能源与地毯经济,热电(冷)联户,天然气分布式能源,节能减排和无碳能源,太阳能与核电等。从理论,政策,设计,运行和经济层面进行分析,是贯彻“节能减排”和“煤电提效与超低排放改造”具体政策贯彻实施的重要参考资料。
本书以辩证唯物主义和人地关系理论为指导,在人文与自然结合的层面上,讨论了人类及各种活动与地理环境的关系。全书分为人类篇、生活篇、社会经济篇、文化篇,深入浅出地论述了地理环境对人类生活、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具有浓厚的人文关怀和生态文明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