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描绘了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远景目标,明确要求深入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上海市第十二次党代会报告指出,“生态环境问题归根到底是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问题,必须大力促进经济社会
本报告以自然资源科技创新数据为基础,从投入产出角度建立了一套科学合理的国家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评估体系,客观评估并定量测算了我国与区域自然资源科技创新能力,探讨了自然资源科技创新对区域的贡献和我国自然资源领域国民经济行业科技创新现状,开展了长江经济带、黄河生态带和沿海地区自然资源科技创新研究。
《物质流分析的理论与实践》从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概述物质流分析的历史、目标和应用范围,系统介绍物质流分析理论方法体系,结合具体案例阐明物质流分析方法的应用实践,及其在资源管理、废物管理和环境管理等方面的政策支撑作用。此外,本书还专门介绍物质流分析软件STAN安装和分析的具体步骤。全书分为四章,第一章为概述,第二章为
当前我国正处在现代农业发展的关键时期,系统研究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措施,学习和借鉴美国对农业自然资源保护的经验及措施,对于推动我国农业农村污染防治攻坚战、农业绿色发展、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等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有助于推动我国不断完善上述领域的标准建设和立法。《美国自然资源保护措施汇编》(全3册)涉及农田建设、生态环境保
本书以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多尺度特征刻画、致贫机理揭示及可持续调控路径探索为目标,采用宏观与微观分析相结合、要素与综合评价相结合、时序演化与尺度效应研究相结合、数值模拟与实地校验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定量评估欠发达地区资源环境承载力格局,初步解析区域相对贫困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作用关系。本书由三个篇章组成:上篇,重点阐
本书遵循新发展理念,围绕自然资源开发中利益共享问题,分析了自然资源开发现状及其影响,指出我国资源禀赋与人口经济分布不均衡、资源富集区呈现资源富集与贫困并存等现实困境,探讨了资源开发的价值链与分配关系,揭示了价值链中利益分配主体的不对称性。以“锰矿资源、清江水电资源、自然保护区、南水北调”等资源开发为例,阐述了资源税费改
资源的高效循环利用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是实现绿色发展的重要手段和保障生态安全的首要基础。本书对生态文明思想、绿色发展理论以及资源循环利用的方法进行了阐述,对典型金属资源(铁、铜、铝)的循环利用现状、典型金属资源产品(电视机、电冰箱)的循环利用案例以及典型行业(建筑行业、机械行业)金属资源铁的循环利用实
在以村落为代表的聚落社会中,不论是从人与物的起源,还是家族社会的组织,抑或是村民的生计方式、象征系统,在一定意义上都是围绕着资源展开。在人们面对的资源稀缺上,不同文化下的人群建构起了对资源的利用方式。文化不仅是认识资源的前提,也分野了资源,使资源在不同的文化下呈现出了不同的序列;文化不仅组合了资源,也规约了利用资源的方
该书运用生态学、区域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生态经济学、产业经济学、制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以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为重点研究对象,以成渝地区环境经济数据为重要支撑,以协调发展为主线,运用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梳理我国环境保护历程、现状与问题,分析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境保护的问题、目标与任务,并在借鉴瑞典环境保护先
本书主要关注上海资源环境方面的发展现状与问题,并提出政策建议。全书以“建设人民向往的生态之城”为题,分为总报告、生态产品篇、生态经济篇、环境质量篇、附录五个部分,强调上海推进生态之城建设应从源头控制人口规模和工业企业数量,实施更严格环境标准,调动全社会力量投资于资源环境效率提高,畅通生态产品价值实现的机制尤其是市场化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