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结合当前土壤生态学的**研究成果,重点阐述了土壤生态系统的组成、相互作用、功能及退化和恢复。全书共分为七章,第一章主要介绍土壤生态学的发展历程、研究方法和研究前沿;第二章侧重解析土壤生态系统的非生物环境;第三至六章分别从种群、群落和生态系统的角度分析土壤生物及其作用;第七章重点阐述土壤生态系统退化、恢复与重建的理论
本书对全球盐渍化这一重大问题,从相关的土壤学、水文学与植物学的基础理论、测定与监测方法、模型模拟及利用管理等方面进行了全方位概括性综述。同时,本书以建立可持续的高效农业体系、保障世界未来的粮食安全为目标导向,论述了土壤盐渍化研究中的10个重点领域;综述分析了不同国家或不同地区或流域的盐渍化土地改良、利用及管理案例;简述
云南高寒湿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南缘,受高海拔、寒冷气候影响,泥炭和泥炭沼泽湿地发育,单位面积土壤碳储量高,具有重要的碳汇功能,在维持全球碳平衡与控制温室气体排放方面具有重要作用。本书系统阐述云南高寒湿地环境特征及放牧干扰现状、放牧对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矿化和CO2排放特征的影响、放牧对高寒湿地土壤氮转化过程(氨化、硝化、反硝
本书以板块构造理论为指导,以燕山期古太平洋、蒙古-鄂霍次克洋和中特提斯(班公湖-怒江洋)三大板块向欧亚大陆俯冲汇聚的视角,研究了古太平洋俯冲增生陆缘带、蒙古-鄂霍次克洋俯冲-碰撞造山带和班公湖-怒江俯冲-碰撞带关键地区岩浆与成矿作用的期次、空间分布规律、物质来源及其深部物质组成特征。在此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和资料
本书系统论述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和土壤侵蚀过程与机理,并建立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预报模型。第一,通过野外实地调查,探明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特征与危害,阐明了生产建设项目水土流失的主要影响因素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第二,研究了原生坡面、扰动坡面、土质道路、弃土体、弃渣体和煤矸石堆积体等不同下垫面径流产沙特征及土壤侵
本书主要讲述环境土壤物理HYDRUS模型的基本原理和建模步骤。全书三篇13章,第一篇介绍HYDRUS和土壤物理基础理论,共5章,主要包括HYDRUS模型的基本概况、模型涉及的土壤物理性质,以及水分运动、溶质运移和热量传输的基本原理;第二篇介绍HYDRUS-1D模型,共3章,主要叙述如何在1D模式下建立水流模型、溶质运移
本书根据多年实地调查和观测资料,结合室内统计、分析、论证和研究成果撰写而成。本书通过对祁连山区不同海拔土壤有机碳储量变化及其影响因子、河西内陆河流域土壤碳氮变化规律及其特征的分析,揭示了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对泛河西地区土壤碳排放的影响机理;开展了泛河西地区山区森林草地、平原人工绿洲和荒漠天然绿洲土壤水盐动态规律时空尺度的
本书以纸坊沟小流域、黄土高原和中国东部水蚀区为研究对象。在纸坊沟小流域坡面顶部、坡面上部、坡面中部、坡面下部、切沟沟底和沟谷底部这六种地貌单元上布设18个采样点,每个采样点三个重复,共采集540个土样;在黄土高原选择一条长508km的样线,布设7个采样点,在每个采样点采集农地、草地和林地三种典型十地利用类型的土样样品,
本书是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影响机制研究成果的集成。本书主要涉及亚热带森林木质残体分解特征,二氧化碳释放特征,分解过程中养分元素释放特征,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分解调控机制,气候变化对木质残体分解的影响,木质残体分解对土壤碳、氮、磷等大量元素的影响及生态代谢理论在木质残体分解研究中的应用等内容。
土壤生物驱动着土壤中有机质降解、元素循环、污染物转化与降解以及温室气体的产生与消耗,被认为是土壤中养分的转化器、污染物的净化器和生态系统的稳定器。土壤生物学是研究土壤中各类生物的组成、多样性、功能及其调控的一门科学。土壤生物学研究在解决全球粮食安全、环境污染和气候变化、公共卫生等重大问题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目前在国内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