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社会发展环境、条件、任务和需求均发生了新的变化,需要我们从战略全局出发,针对人与自然之间的和谐相处、社会公平正义等重大关键环节,系统研究和把握近十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特征,加快构建人口、资源与环境发展新格局,以便更有效地化解突出矛盾,适应新时代实践变革需要。 本书基于经济
本书选载了桂世勋教授从1979至2019年单独或以第一作者署名发表的论文138篇、记者等专题采访或介绍桂世勋的文章14篇。内容涉及人口学、社会老年学、社会保障学,包括人口理论、人口与经济社会发展、人口社会学、计划生育、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口状况、老年保障、养老保险、医疗保险、老年照护、个人专访。其中对我国完善上述领域的理
本书围绕我国人口发展的核心目标与要求,在不同生育政策情景下,从我国人口规模和结构预测、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就业与经济增长的影响、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对资源环境的影响三个方面系统介绍了作者的研究成果。本书基于计量经济学、人口学、资源经济学、环境经济学、统计学等方法,与现实问题密切结合,构建创新性的模型,力求真实地呈现中长期
本书基于空间匹配的视角,从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质”的均衡和“量”的均衡两个维度,基于模糊综合评价、主成分分析、GIS空间可达性分析、分要素预测、GM(1.1)灰色预测、空间回归统计分析等定量分析方法,深入研究了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需求和供给,以及匹配的现状及特征。系统阐释了老年人口与健康资源空间匹配的特质,
本书稿为中改院组织专家学者共同探讨老龄化问题。全书分析未来5-10年消费的变化趋势;第二章以步入老龄社会为重点研究分析我国结构变化的主要趋势,研究中国14亿人的人口趋势对世界经济增长的重大影响。重点研究了老龄社会条件下的经济和产业、人口老龄趋势下经济增长与公共服务的平衡、人口老龄化与社会保障体系、人口老龄趋势下经济增长
在影响人口迁移的众多因素中,住房与土地的作用无可替代。住房既是安身立命的处所,又是承载着家与心灵归属的空间。而土地是住房的载体,住房问题与土地问题密切相连。人口的迁移流动性与住房和土地的不动产属性形成了动与不动的鲜明对比,在中国城镇化的进程中大量人口从乡村向城镇的流动迁移,住房、土地与人口迁移的耦合关系在城镇化过程中发
本书顺应户籍福利差距以城乡差距为主向以区域差距为主转变的新形势,以2015年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分析为基础,综合考虑城市落户压力以及农民工落户规模、意愿、条件,探索建立一种将供给侧和需求侧统筹考虑的新形势下区域差别化推进农民工落户城镇的理论框架;并以大量的调查问卷和实地调研为支撑,在对比分析不同类型区域不同类型群体农民
自明清以来湖南数百年的人口史就是湖南数百年的社会史。近几百年湖南历史灿烂于世,耀世人物层出不穷。这一切灿烂与耀世的原因都应该从湖南数百年人口的演变这个最基本最原始的元素中去寻找最基本的答案。湖南人口从明季的200万左右发展到民国的3000万,数百年增长了15倍,与此相伴的经济文化也同步增长。湖南人孜孜好学以这几百年为范
本书内容包括:引言、相关理论与文献综述、生育政策影响城镇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生育政策调整的经济学分析及生育政策变迁、城镇居民消费变动及其影响因素分析、生育政策对城镇居民消费率变动影响的实证分析、研究结论与对策建议等。
本书以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为目标,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以马克思主义城市发展理论和城乡融合理论为基础,深度探讨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新生代农民工市民化的理论基础。首先,分析中国在两个不同体制下进行城镇化建设的历程以及在此过程中农民流动或农民工市民化的进程,并阐述我国农民工市民化取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