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制度是确保国际稳定和推进全球治理的重要平台,众多的国际合作与问题解决都离不开制度的协调作用。然而,自1960年以来,国际制度已遭遇200余次的退出行为,这直接冲击了国际制度的有效运转和国际秩序的平稳运行,关注这一现象对于理解国际合作具有重要意义。本书通过研究国家与制度之间的互动关系,结合国家需求的层次性和国际制度的
中拉论坛是推进中拉整体合作、加强双方发展战略对接、构建中拉命运共同体的最重要平台。从早期构想到正式落地,从建章立制到全面合作,从共克时艰到“双向奔赴”,中拉论坛走过了十年辉煌发展历程。作为首份全面梳理中拉论坛机制的研究成果,本书对中拉合作十年历程展开了系统性总结与前瞻性思考,在理论和实践层面均取得创新突破。具体而言,一
本书系统梳理了美国中央情报局解密的涉华宣传情报(1949-1972),建构起中情局涉华知识生产的议题框架,使我们得以窥见西方国家对中国实行信息过滤并由此生产出“作为情报的知识”的运作机制。作为情报的知识构成了美国官僚机构对华认知的基础,此种知识以满足决策者的需求为目的,其生产需要经过一整套机制化的信息搜集、处理和提炼,
在日本走向现代化的进程中,对华关系始终被放在其对外关系重中之重的位置。《日本近现代对华关系史》依据翔实的资料并参考学界的先行研究成果,系统地考察了日本从明治政府建立到21世纪初对华关系演变的历程和特点,阐明了战前日本从游离于华夷秩序到推行“大陆政策”、从提出“东亚新秩序”到推行“大东亚共荣圈”,不断对华扩张、侵略的清晰
法律外交由来已久,但21世纪后才作为一个概念被正式提出。冷战结束后,国际体系发生重大变迁,国际力量对比加速调整,国家间的身份、角色重新建构,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国际关系民主化成为发展潮流。如何处理中国与国际体系的关系,如何根据国家角色确定对外政策,是中国外交的重要课题之一。在此背景下,以法治
区域国别学是国家层面呼应百年之未有世界大变局与全球中国发展而出台的重大战略举措,是以学科交叉融合为显著特征的,同时是以某一专门学科为厚实依托的。本书由精心挑选的十六篇区域国别专题文章组成,分别从三个不同维度探讨中国区域国别学:其一,跨学科的探索;其二,历史学的探讨;其三,圆桌讨论与个人访谈。本书是区域国别与国际问题研究
《南大亚太评论》(半年刊)创刊于2017年,为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教育部国别与区域研究备案中心南京大学亚太经济合作组织研究中心)主办集(辑)刊,迄今已经出版10辑,此为第11辑。由南京大学亚太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石斌教授担任主编,毛维准教授担任副主编。2023年3月,《南大亚太评论》入选中国社会科学评价研究院评定的“
计算国际组织理论,是以计算方法研究国际组织问题,并以计算科学的视角建构国际组织的理论。国际组织决策是计算国际组织理论的一个很好的“切入点”。国际组织的成员构成演变与决策机制设计是国际组织研究的重要议题。对于相同的政策提案,在不同的成员结构下以及在不同的决策机制下可能会导致截然不同的决策结果。笔者基于概念模型、数学模型和
本书从四个“发展十年”、千年发展目标到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联合国发展议程引领和塑造了全球发展治理的面貌,体现了联合国在全球发展治理进程中的价值、机制与能力理性。中东地区是一个特殊的发展中地区,冲突频繁,经济结构单一,自然环境脆弱,长期积累了严重的发展问题,“治理赤字”突出,一向是全球治理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中东国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