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四一团志(1997—2015)》系统全面地记述自1997年1月至2015年12月一四一团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人口、民族、风俗、教育、卫生、环境、物产、人物等情况,如实反映了一四一团场建制沿革和各项事业的发展进程,为世人了解一四一团场的社情、地情、民情、物情提供了丰富翔实的史料。《一四一团志(1997—2015)
农地产权的农业生产效率决定历来是重要的目标论题,但要实现效应的准确识别,必须充分考虑产权制度实施的具体情境。其中,地权调整的制度遗产与乡村农地禀赋低效配置的现实困局是识别地权效率性的重要情境约束。本书探讨了新一轮农地确权对农户农业生产效率的影响及其情境依赖性。第一,考虑农业效率的层次性并识别出农地确权会诱发部分效率耗散
本书是关于农业规模与土地生产率反向关系及其变化趋势的研究。文章指出农场规模与土地生产力反向关系是发展经济学中的经典议题,以往研究观察到伴随农场规模的扩大、作物单产随之下降的现象,且这一特征在发展中国家普遍存在。然而,近期的研究表明反向关系并非固定不变的,农业转型过程中新制度和技术安排可能对传统反向关系提出挑战。文章以中
节粮减损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粮食产后系统的各个环节,基于大国小农的基本国情和技术滞后、意识淡薄、成本控制等因素,以农户为主体的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收获、干燥、储藏)是节粮减损的重点所在。本书按照科学评估、综合研判、承前启后、措施可行的要求,对我国粮食产后前端环节损失现状进行调查评估,对损失成因和减损潜力开展分析与研判,研
本书是由中国社会科学院农村发展研究所和国家统计局农村社会经济调查司共同组织编撰的年度系列研究报告,自1993年以来每年出版一部,本年度为第33部。 本书包括三个部分,一是总报告,重点分析2024年中国农业农村经济的运行特点、市场状况和重要进展,并对2025年的发展趋势和主要指标进行预测,提出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加快建设农
本书紧扣“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的根本要求和“繁荣乡村文化,培育新时代文明乡风”主线,总结了2024年我国文化振兴引领乡村振兴所取得的主要成就。文化振兴规划战略定位更加明确,文化活动形式更为多样,思想力量进一步凝聚,文化保护传承机制进一步深化,文化资源进一步得到活化利用。 本书指出,文化振兴对乡村全面振兴的影响越
本书在检索和整合大量档案资料的基础上,以互助、合作与经济变革之关系为视角,以山西吕梁兴县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为研究对象,详细考察了在中国共产党所领导下,兴县所开展的农业互助合作运动的历史进程及其特征。 本书认为:第一,新中国成立初期兴县农业互助合作化运动是与晋绥边区农业互助合作运动一脉相承的,其间经历了一个从量变到质变的过
本书以江苏为样本,聚焦乡村文化建设、促进农民增收、高标准农田建设、乡村数字治理、智慧农业、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振兴、乡村人才建设、地区乡村振兴实践等专题,全面总结乡村振兴实践,提炼典型做法和经验,剖析存在的现实梗阻,提出有针对性的工作建议,从多领域、多维度对江苏的农业农村现代化生动实践进行理论研究和分析,为探寻中国
促进共同富裕,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推动共同富裕的着力点在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以缩小城乡差距。研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的内涵、理论、影响机制、运行机制、制度设计及两者关系等关键问题,对于深入指导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裕的政策实践具有重大现实价值。本书以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应急项目《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实现共同富
本书包含六大部分,第一部分为总论篇,介绍乡村产业发展概况、推动乡村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及发展成效;第二部分是分论篇,包括提升农产品加工业、壮大乡村特色产业、优化乡村休闲旅游业等5个方面;第三部分是乡村产业发展典型案例,从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农业产业强镇等乡村产业重点领域,分别收录地方层面做法典型、成效突出的案例;第四部分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