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波图》元代陈椿撰,两卷,清《钦定四库全书》本。此书是陈椿在元元统年间任下砂场盐司提斡时,根据前任所作旧图,增补而成,从“各团灶座”起至“起运散盐”止,共有盐业47图。陈椿对旧稿简略的部分作了补充,缺漏之处也进行了修补,于元统二年(1334年)完成此书。《熬波图》是一部古代海洋科技专著,也是一部海盐生产专著。海水取盐
大连制盐技艺有着300多年历史,大连盐史是一部认识自然、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奋斗史、探索史。盐民与海为伴,海盐文化与大连文化一脉相承。本书是大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系列丛书中的一本,全书比较系统地介绍了大连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大连制盐技艺,全书主要分六个部分,即大连制盐的概述、历史渊源、传统制作工艺、技艺的价值、
盐是怎么装进盐罐里的?盐从哪里来?盐只能用于烹饪吗?为了了解这个世界,孩子们观察,然后提问,再根据回答提出更多的问题。孩子们每天都会吃盐,却少有机会见到制盐的过程。因此作者沿着问题的方向往回追溯,带孩子探索食盐背后的故事。本书是“哇!我身边的世界”系列的分册,该系列是面向3~7岁儿童的科普百科绘本,以讲解生活中常见的事
一直以来,我们对盐这种矿物质都存在误解,认为多吃它对身体有害,认为盐是导致高血压的罪魁祸首。本书主要分析了人们是怎样妖魔化盐这种珍贵物质的,当代科学怎样看待这种矿物,吃盐真的对身体有害吗,盐如何影响人类的健康?事实上,如果盐的摄入量不够,会导致身体进入半饥饿模式,产生胰岛素抵抗,消耗的食物会吸收两倍的脂肪。某些特定人群
全书分为八章,包括海盐溯源、制盐工艺、海盐政制、海盐文学、海盐习俗、海盐文化、盐商文化等方面内容,通过学习和研究海盐文化,将理论学习与实践考察相结合,传承海盐发展中的开拓进取、艰苦奋斗、崇文尚智的人文精神,将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发展现实文化有机统一起来,在继承中发展,在发展中继承。中国有七大海盐产区,以盐城为中心的两淮地
盐城自西汉始建县,有着2100多年的历史,因盐而建,因盐得名,因盐而兴,是淮河下游和黄海之滨悠久海盐文化的源头所在。盐城的历史是中国海盐发展史的一个缩影,中国海盐博物馆正是反映了海盐发展历史对包括盐城在内的特定地区的全面影响。从传说中的夙沙煮海到万顷盐田,从生命需求的“食肴之将”到天下赋税仰仗的“国之大宝”,中国海盐博
《熬波图》又称《熬波图咏》,源自清代《四库全书》,分上、下卷,早编入明代《永乐大典》中。作者是元代浙江天台人陈椿,时任下砂(即今上海下沙)盐场的盐司。《<熬波图>探解》从工程文化的角度,以盐场建设全过程为主线,以熬波技术为核心,参照《熬波图》模式,采用图文并茂方式,对原图、图说、图咏进行译释和解说。《<熬波图>探解》重
盐能改善食物的色、香、味,延长食物的保存时间,一些苦涩的天然食物加盐后会变得更可口,一些难消化的食物经盐腌制后会变得更易消化。学会用盐为人类带来了美妙的味觉享受,但也使高血压等慢病在人间盛行,并导致心脑血管病的高发。为什么盐能增加食物的美味?人类如何发展出了嗜盐的习性?盐对人类历史产生了怎样重要的影响?为什么盐在食品工
《熬波图》是中国现存第一部海盐生产专著,记载了元代新场制盐工艺的全貌。由元代下沙盐场(下沙盐场于元代初将场部搬到新场)盐司陈椿根据前人所作旧图增补而成,全书共有52幅图。《熬波图》具有相当宝贵的史料价值,曾被收录到《永乐大典》和《四库全书》,是《四库全书》中唯一收录的盐业典籍。据查,清之后迄今为止,《熬波图》没有单独出
本册书分析了食盐和水在生命的演化过程中曾经起过决定性的作用;并演绎了人类是何时把食盐引入到他们的食谱;并且从多个环节推算出人类实际需要的食盐量和水分,从而得出少盐的标准是每天补充2.5~4克食盐,多水的标准则是每天补充2.5~4升的喝水量;同时也分析了食盐和水的摄入量直接影响着人体食物量的消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