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以伊犁州额鲁特话语音为研究对象,以实地调查为基础,用实验语音学的理论和方法,利用“新疆伊犁州额鲁特话声学参数数据库”,描述了伊犁州额鲁特话元音音段和超音段层面的特征,并揭示了某些语音现象深层次原因。本书不仅对蒙古语方言及其语族语言比较研究具有学术价值和类型学意义,而且对少数民族语言研究内容、方法论方面也具有一定的启
基于传统文献学原文、转写、对译、意译四行对照的方法,在其中对译部分增加了语法标注,做到系统、全面、精细地描写鄂尔浑-叶尼塞碑铭的语言面貌,并对鄂尔浑-叶尼塞碑铭文献中的动词做了形态分析和描写。
本书在描写语言学与人类语言学的框架下,以田野语言调查材料和相关研究文献的语料为基础,简要描写了达斡尔语(以布特哈方言为中心)的语言结构,达斡尔语布特哈、齐齐哈尔、海拉尔、新疆四个方言区语言使用现状、方言差异与语言发展趋势,以及达斡尔族历史上曾使用的清代“达呼尔文”和其他几种达斡尔文字研制及使用情况等。
苗族很早就与汉族有较深程度的接触,因此苗族语言里保存了不少古老的汉语借词,这些汉语借词如苗族本族词一样,在不同支系语言之间形成严密的语音对应关系,并随固有词发生着演变。苗族在发展、分化、变迁的历史过程中,不同支系又与汉族有不同程度的接触,因此不同支系保存的汉借词又有所不同,这些借词不能在不同支系语言之间形成语音对应关系
《尔雅》是我国第一部语言学专著,汇聚上古汉语词汇,历代学者奉为圭臬。郝懿行参考汉魏五家注,晋郭璞注,唐陆德明音义,宋邢昺疏、郑樵注等前人注疏,广泛征引古籍,以声音贯穿训诂,探求词源,并注重目验考辨名物。
书以明代四夷馆编《女真译语》的杂字部分为研究对象,采用语文学研究方法,对该书所录女真语汇的注音汉字做了读音构拟,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女真译语》所录女真语汇进行亲属语言间的比较和语音描述分析,确定其所代表的明代女真语的语音系统。最后对《女真译语》所载917条女真语汇做了审音勘同和读音构拟,并对《女真译语》所载728个女真字
全书主要分为七部分,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字词典的编纂简史、纳西语字词典简介、纳西语字词典研究综述以及开展字词典研究的原因和目的。 第二部分对纳西象形文字字典进行了分析。主要对字词典的分类情况和收字范围进行了分析,得出字词典分类的不同与编纂者的主观因素和东巴文的造字方式有关。 第三部分对字典的释义进行了
本书共分为分四章。其内容包括:第一章是绪论,共分为四个部分。主要内容包括选题的缘由、研究意义等,简要回顾了国内外学者相关研究情况,同时阐述了本文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还交代了本文所使用的转写符号及其文献的转写的相关说明和语法缩略语。第二章是对文献《巴布尔传》中的短语研究。主要探讨文献中出现的名词短语、复数短语、从属短语、
本书主要在生成语法框架内对传统蒙古语构成“副动词”的形态成分进行了全新意义的界定和句法解释。一直以来,蒙古语语法受传统语法重词法轻句法的理论束缚,对蒙古语“副动词”问题没能做出科学的解释和分析。本书运用生成语法对蒙古语“副动词”问题进行了全面剖析,提出构成蒙古语“副动词”的形态成分除了构成“UkU=jUsege=kU生
本书运用接触语言学、语言类型学、比较语言学、语法化等理论对南部壮语语法进行研究,认为:1.受汉语影响,本为典型VO型语言的壮语具有了OV型语言的某些特点。2.汉语对南部壮语的影响远大于南部壮语对汉语的影响。3.南部壮语各个土语,因接触的汉语方言不同,借入的语法词存在差异。4.语言接触使南部壮语增加了部分特征,同时部分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