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本对于清代满语及由清代传承的严重濒危满语口语研究进行概括性论述的教材,主要用于研究生的教学。该教材中更多地涉及20世纪80年代以后的对清代满语满文和清代文献资料语言文字的研究,以及对于由清代传承的严重濒危满语口语研究等方面的科研成果。同时,也涉及相关教材、辞书、词汇集等成果分析讨论。该教材对清代满学的概念、范畴、
满语,作为清朝的官方语言,在中国历史上扮演了重要角色,并留下了丰富的满文文献资源。这些文献不仅记录了历史信息,也蕴含了深厚的文化内涵,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然而,如今满语已被列为极度濒危语言,从事满语研究的学者人数较少,亟需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因此,加强满语研究和传承,对于保护和弘扬这一珍贵的文化遗产具有重要
清代满语文的发展达到历史的顶峰时期,同时编辑印刷了数量庞大的满语文书籍,包括满语文历史文献资料、满语文读本、满语文教材,以及满语文与不同民族语言文字进行比较或对比的辞书与词汇类工具书。这些对当时推广满语文教学、满语文学习及研究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17世纪末以后,满语文学习开始削弱,满语文使用开始萎缩的情况下,满语文教
本研究主要由四部分组成。一是赫哲语社会功能的调查。通过调查赫哲族聚居和散居的共九个调查点,从赫哲族的本民族语言能力、赫哲语在社会不同领域的功能、赫哲人的语言态度、赫哲语的传承情况等方面调查赫哲语社会功能的现状,包括语言能力调查、赫哲语社会功能及语言态度调查。二是赫哲语社会功能历时变化梳理。通过文献梳理及实地调查,总结2
本书以布依语26个字母为顺序,选择具有布依语固有词汇进行翻译,并在部分词、词汇的后面加上句例,以方便读者学习词汇和具有本词汇的句子。全书共收词汇约5千个、句子3千例。对于从汉语学习布依语或从汉语查找布依语,对于巩固、传承和弘扬布依族母语等,具有一定的价值意义。
本书以俄、中、日、法四个国家的西夏文《大智度论》藏本为研究对象,运用“四行对译法”进行释读、拟音标注、录文、逐字对译、译文,并对其中出现的佛学术语和与西夏文内容、汉文佛经有出入的地方进行注释,表明西夏本与汉文本的异同等,展示西夏人对《大智度论》的理解与其翻译手法。为明确西夏本和汉文本的对应关系,本书中的对译用语尽量贴合
本书稿是2021—2035年国家古籍工作规划重点出版项目和全国少数民族古籍工作“十四五”规划重点项目的阶段性成果,以民族古文字、少数民族古籍为研究材料,集合民族古文字文献研究领域二十余篇最新研究成果。内容涉及西夏文、契丹小字、契丹大字、女真文、回鹘文、藏文、满文、察合台文等多种民族文字,总结民族文字文献研究理论与方法,
本书以哈佛燕京学社藏东巴经近600册原典为主要研究对象,以《纳西东巴古籍译注全集》为辅助材料,其他刊布的东巴经典也收入其内作为参考材料。本书首次系统地提出了东巴谱系分类的方法,如封面鉴定发、内页特征鉴定法、跋语鉴定法、收藏信息鉴定法、特殊标记鉴定法、内容鉴定法和文字鉴定法等,并比较了其各自的优点和局限,提出了研究谱系分
本书主要内容有称呼语、亲属称谓、礼貌用语、就医急诊、问路、问时、寻址、谈论天气、购物讨价、自我推荐等生活常用语共25个类目,全书约6万字。每个章节的三个语种都有从字、词、句子到对话,从易到难的形式逐步呈现。
《布依文文献选读》分六章,概述部分,简要介绍了布依族古籍文献及其载体的主要类型。第二章至第六章从众多布依族古文字文献资料中选取了9篇,均来自布依族民间宗教文献,布依语称“摩经”。其中第二章和第三章选自流传于贵州省贞丰县布依族地区摩经中的“温(Weanl)”,即“歌”,共4篇,原文由布依族学者周国茂教授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