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探讨了在教育中利用艺术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观察和沟通技能的方法。该书的主要内容包括:1.视觉思维策略(VTS)简介:介绍了VTS的概念及其在教育环境中的应用。2.VTS背后的理论:本节探讨了支持利用艺术激发批判性思维的心理和认知理论。3.在课堂中实施VTS:为教师提供将VTS融入课程和课堂活动的实用策略和技巧。4
《女性、艺术与社会》首次出版于1990年,历经5次扩写和修订,是女性主义艺术史领域代表性的著作之一。这是一本研究型、资料型、工具型指南,旨在对女性参与视觉艺术的历史提供一般性介绍,讨论在绘画、雕塑或相关媒介中从事专业工作的女性,以及塑造女性创作和再现的意识形态。 艺术史学家惠特尼查德威克梳理了自中世纪以来女性艺术家们的
《六姊妹》是由梅婷、陆毅领衔主演的现实主义家庭情感大剧。该剧集以半个世纪的时空跨度,通过何家四代人的生活经历,生动描绘中国社会中一个极其普通家庭的日常生活与命运变迁。本书是该电视剧的幕后制作手记,收录剧本大纲,导演编剧创作谈,美术场景、服化道具设计,现场影像记录,演员访谈等内容,并配有大量花絮照片和剧照,全面解析分享电
本书由上海师范大学二级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戏曲学会常务理事、上海戏曲学会副会长朱恒夫等主编。《中华艺术论丛》第30辑收录的论文是艺术学前沿性成果文章,全书从“新媒体研究”“戏曲理论研究”“戏剧传播研究”“戏曲创编研究”“戏曲文献研究”等部分对人工智能、数智时代下的艺术学、戏曲理论、戏曲传播、戏曲创编、戏曲文献等方面进行
文艺复兴是一场影响深远且广泛的文化运动,艺术畅销书作家江逐浪结合学术研究和艺术普及的双重经验,借助百余件顶级艺术品,将辉煌三百年的时事变迁、文化内涵和艺术成就娓娓道来。本书以文艺复兴的标志作品——圣母百花大教堂的修建为切入点,回顾了文艺复兴运动在艺术领域兴起、扩散和落幕的重要事件并介绍了知名代表作品的创作过程。通俗易懂
本书是作者10余年来关于威廉·布莱克诗画互文以及跨艺术诗学研究的总结性成果,是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的成果。本书旨在构建布莱克诗画互文的理论体系,探究布莱克对经典文学及文艺复兴时期文化和艺术风格的承袭,全面考察布莱克的诗学贡献和艺术成就,聚焦研究布莱克诗画的象征寓意、诗画共生、想象力轨迹及艺术特质,从微观和宏观两方面,对
"本书重点梳理阐述当前美术馆教育事业中发生的理念和方法转变——其作为21世纪以来社会美育整体变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促使美术馆与公众间产生更具创造性、主体性的对话与互动。美术馆教育的转变源于“新美术馆学”(NewArtMuseology)的理论指导和当代艺术发展所创造的新审美需求,工作坊、沉浸式体验、项目式教学等创新方法的
德国艺术史、思想史领域常把1755年(温克尔曼发表《关于在绘画和雕刻中摹仿希腊作品的一些意见》)到1832年(歌德逝世)之间的历史阶段称为“古典艺术时期”,用以概括当时文化界以古希腊、罗马为榜样,重新挖掘古典时代风格和文化价值的倾向。对其的探讨成为当今国际艺术史、艺术理论学科的重要基础和传统来源。 本书结合大量一手文
《中国艺术史》是李朴园历时多年撰写的经典之作,值其出版95周年之际,纪念版以90幅精美原画足本呈现,带领读者展开一场跨越5000年的艺术巡礼。本书在林风眠、林文铮、朱谦之等大师的审订下,系统梳理了建筑、雕刻、绘画三大造型艺术的发展脉络,从原始彩陶的神秘纹样到商周青铜器的狞厉之美,从秦汉雕刻的雄浑气势到唐宋绘画的意境追求
《2024中国艺术发展报告》由中国文联组织编写,注重报告的学术性,坚持专业性与系统性,体现原创性与时代性,凝聚了中国文联所属各全国文艺家协会和有关研究机构、艺术团体和相关部门专家学者的心血。报告由表及里、逐层解剖,注重思考和评析,进行深层次的解读,敏锐把握2024年度中国艺术发展的脉搏。报告延续去年框架体例,立足百年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