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戏曲具有悠久的历史、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群众基础,是表现和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同时,中国戏曲文化是中华文化大树上的一根枝条,它像其他分支一样,从中华文化的主干上汲取着生长的养分,同时又以自己的发展为中华文化增添了绿意。虽然历史上曾经出现不少内容消极、思想低下的剧目,但中国戏曲文化的精神特质主流仍然是积极正
本书是近年来国内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的一部创新之作。全书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的核心观念为切入点,来观照当下中国非遗保护的实践情况。作者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相声为个案,全面考察其在当代北京文化市场中的传承状态、生产过程与社会效应,挖掘其对于当下民众的多元意义,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在与《
中国当代戏曲的历史发展进程中发生过多场戏曲论争,《中国当代戏曲论争史述》按照时间顺序梳理了二十世纪后半期戏曲论争的史实,还原论争的具体细节和各种观点的辩驳。主要有以下三种类型:一是具体作品引起的论争,如“新神话剧”“鬼戏”“革命现代京剧”等;二是有关戏曲发展相关政策的论争,如“三并举”“以现代戏为纲”等;三是关于戏曲未
《曲蕴华章——张蕴华与单弦艺术》是著名表演艺术家张蕴华老师关于单弦岔曲、牌子曲等传统曲艺形式表演与教学的音频、视频、文字的粹编。 内容分为两部分:(1)文本内容:崔琦先生的序言,赵玉明先生的跋,目录,彩插(书法彩页、张蕴华艺术照、与老师合照、剧照),单弦岔曲、牌子曲唱段文本。(2)音视频(载体为光盘和U盘)内容:教学
作为一部经典歌剧,《原野》中的经典段落不仅是高校声乐教学的重要素材,而且作品中丰富的人物形象与音乐内容结合巧妙,为声乐教学提供了极佳的美育素材。通过对该歌剧主要人物形象的细致研究,帮助学生更好地平衡演唱技术与审美,通过文本分析等手段将音乐中调性、织体、节奏等音乐创作技术与戏剧表达进行提炼、总结,帮助学生更贴近戏剧人物地
戏曲是中国文化孕育出的文学艺术形式。是中国传统文化在戏剧领域的唯一的和最重要的文化表征。其在文化上代表性,不亚于汉字、儒学和四大发明。可能也正因为如此,自从二十世纪以来,戏曲研究一直是中国文学研究领域的显学。大师辈出,著作汗牛充栋。纵观戏曲研究百年史,关于戏曲源流、作家作品、声腔音乐的研究成为主流,关于戏曲的跨学科研究
音响设计和调音对音乐剧演出效果有巨大影响,但幕后的音响技术人员往往是不被人了解的,本书系统介绍了这些职位在戏剧演出中所扮演的角色和承担的责任,以及相关的技术和职业发展指导。 本书内容覆盖了从库房工作人员到助理音响设计,再到音响调音师的各种职位,通过简单和易读的形式,结合大量个人实战经验及专业采访记录,斯莱顿向我们介绍了
该书以详实的档案史料和许多鲜为人知的图片,反映了天津戏曲、曲艺、电影及舞场等旧事逸闻,从一个侧面揭示了天津城市发展的文化底蕴,成为当年中国娱乐业发展的一个缩影。梨园曾流行“北京学艺,天津走红,上海赚钱”之语,天津被誉为“曲艺之乡”“河北梆子发祥地”“评剧的摇篮”。作者善于以文学语言描述历史事实,展现了天津城市变迁中的人
戏剧与现实的关系一直是戏剧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亚里士多德认为戏剧是对现实的模仿,这一思想贯穿了西方戏剧发展的历史,现实与模仿的二元对立也一直伴随其中。20世纪中叶之后,一些实验戏剧家开始重新思考戏剧与现实的关系,真实元素开始进入戏剧,戏剧与现实的界限开始变得模糊。哈姆雷特用来观照现实的镜子已经被打破,现实以其自然的方式
在简要叙述戏曲的历史与体裁后,本书分别通过戏曲的构成与形态、抒情本质、程式与舞台表现手法、欣赏与批评等几个部分,深入揭示了戏曲艺术的形态特征和内部规律。作者强调戏曲是一种具有悠久历史和广泛影响的民族艺术,提倡以本土文化视野研究戏曲的国剧本位研究立场,希望借此建立真正符合戏曲美学特征与内在规律的理论体系。在本书中,作者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