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意在为哲学、史学等相关专业学生及研究生提供系统的历史哲学概览,希望对专业内外研究者亦能有一定的学术参考价值,普通读者亦能藉此书一窥“历史哲学”之堂奥。 全书共九章:第一、二章分别从“历史”与“史学”这两个最基本的范畴入手开始全书的论述。在此基础上,第三至六章及七、八两章分别属于历史“认识论”和“语言(文本)论”的
对于历史学、考古学,我们不仅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史学本体论让我们知其所以然,因而对于历史学、考古学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书正是一部讨论史学本体论的著述。《BR》本书将史学本身作为研究对象,探讨史学是如何进行的,史学的本质是什么,我们如何对待史学研究及其成果,如何看待史学价值等诸方面的问题,提出了一系列不同于实证主
《中国古代史学思想十五讲》,以十五讲内容,将中国古代史学思想一些重大思想理论问题进行系统阐述,是汪高鑫长期从事“中国史学思想史”教学的学术思想结晶。十五讲内容具体包括:第一讲“五经”的历史思维与史学观、第二讲先秦诸子与私家史书的历史观、第三讲史官制度与史官精神、第四讲“究天人之际”的天人思想、第五讲“通古今之变”的通变
作为一种以人类历史活动的主体——“活生生的人”为核心对象的研究方法与学科领域,口述史学由于其研究(实践)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用途)与传播(呈现)形式的多元性与丰富性,它在当代的发展呈现出日益明显的跨学科特征与趋势。正是如此,尤其是在进入21世纪以来,口述史学在中国的发展也引起众多相关学科的重视与关注。基于此,本书
本书是一本谈历史学治学方法的著作。作者在总结前贤治学方法的基础上,根据个人治学所悟,力求为读者提供一些实用有效的运用材料、研究问题的基本门径和办法。内容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其一,有关近代中国研究的史料与史学的通论及专论;其二,关于各种类型史料的认识及其应用的分说;其三,关于各个具体研究领域、方面的史料与取法的探讨。可为初
乾嘉时期,朴学取代理学成为主流学术,学术研究范式的转变影响了这一时期的文学观念。乾嘉学人重新思辨义理、考据、辞章三者的关系。袁枚的性灵说与翁方纲的肌理说,前者对抗朴学,后者拥抱朴学,两者旨趣迥异。性灵说与乾嘉义理有内在的一致性。朴学的博雅考证推动了乾嘉时期的骈文创作。乾嘉学者将骈文视为文章正宗,此时的骈散之争是汉学与宋
哲学侧重于普遍性和一般性,历史学侧重于个别性和特殊性。哲学与历史学代表着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两种不同的趋向,深入研究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本书借鉴了东汉思想家王充的传世名著《论衡》,全面研究和阐述哲学与历史学的关系,在这两者之间如何寻找一个平衡点,这正是这本著作的研究目的。本书充分说明了哲学与历史学这两个
本书属于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的历史学和历史学家”阶段性成果。在“专论”专栏,遴选论文14篇,剖析了欧洲古代文明的有关问题以及18世纪欧洲国家的军事问题,很多观点和选题是目前国内史学界没有涉足的领域,对于这些问题的探讨有助于加深国内世界史研究;“史学史与史学理论”专栏,遴选论文7篇,分别介绍和评述了几种史学理论
本书是由中国历史研究院历史研究杂志社组织策划,由中国历史研究院高翔院长担任主编。本书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贯彻“双百”方针,突出原创性、厚重性、系统性和思想性,重点收录史学理论和史学史、中国史、世界史、考古学等各领域优秀学术成果,特别是发表学术期刊无法承载的长篇文章。本书收录《周秦聚落结构及行政统属关系的演变》、《唐代
《史学理论与史学史学刊》是北京师范大学史学理论与史学史研究中心主办的连续性学科出版物。在当今中国史学进入极好的发展时期,并以更大的规模和更快的速度走向世界的大趋势下,该书所收论文阐析的观点及提出的问题,对于中国史学如何保持自身的特点与风格,在准确观察和分析当今世界史学发展潮流的同时,融入到这个趋势中去,是十分有益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