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关于中国宋元明清时期森林变迁的历史著作。天然森林的减少是中国宋朝以来最重要的环境变化之一,人口增长和商品经济发展导致了对森林的过度开发。本书考察了宋朝至清朝初期中国南方人造森林的发展,认为历代朝廷通过市场监督和税收政策等措施,有效激励了民间自发的植树造林活动,进而富有新意地提出,中国宋朝以来并没有绝对地滥伐森林,
本书为俄藏黑水城文献之一种。由俄罗斯科学院东方文献研究所、上海古籍出版社、中国社科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共同编纂。本卷为第31册。
本书介绍了列入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伊朗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记忆名录》的伊朗文献遗产;列入《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保护公约》目录的伊朗名胜古迹; 本书是伊朗文化遗产与旅游组织研究所为了伊朗作为主宾国参加北京国际图书博览会而编制的,书中饱含了伊朗和中国两个伟大民族之间文化和文明的很多
本书以1910-1911年中国东北的社会历史和各国在华交往博弈为研究对象,考察清末中国的环境状况与相关地区力量。资本主义全球市场的经济掠夺引发了东北的环境问题,俄、日、美等列强借治理环境名义,企图进一步扩大在东北的权益,而清政府试图"以夷制夷",进行回应与制衡。本书认为,这场博弈是近代中国应对列强主权侵犯的一个历史切入
本书作者通过广泛查阅传世文献中的唐人别集和总集以及出土文献中的隋唐石刻资料,历时四五年,集得350余篇隋唐僧尼碑志塔铭,逐一进行了校勘考订。在文献来源上,录文力求原始、准确、可靠,从而为隋唐相关僧尼及其他历史研究提供多方面新的史料。
本集刊是南京大学历史系元史研究室等单位所办专刊,集中展示了元史研究的重要前沿成果。此为第39辑。
论文和翻译论文十篇左右,论文以中国古代史从汉魏至隋唐史研究为主体,延续武汉大学唐长孺先生开创的研究风格和优势,研究角度涉及政治史、制度史、地理、社会等以及新出文书和碑刻的整理和研究等多个方面。
效法《三国志注》的注解体例,以“增事实、聚异同”为基本思路,增广事实、聚汇异同,通过列陈相关史实、原典、传记材料、文学记叙等对《至正直记》所呈现的内容予以疏解,为阅读者提供提示性文献信息,使其通过史料比略和对照以判别区畛,明其本末。对于常见文献,尤其是宋以前文献,注释则尽量从简。末附赵孟俯《阙里谱系序》、归有光《静斋类
本书稿深入探讨了新疆罗布泊地区现存考古遗存的文化面貌与特征,在墓葬、城址材料基础上建立系统综合的考古编年框架,并结合遥感考古、环境考古、体质人类学、艺术史学、文物学等多学科手段,复原该地区的历史演变图景。
人如其食?什么食物揭示我们如何生活以及在与其他人群相关时如何思考自己?为什么人们强烈依恋自己的烹饪而讨厌其他民族的饮食文化?在对日本人稻米的重要意义的迷人的描述中,《作为自我的稻米》检验了日本人在与其他民族相关时运用主食的隐喻概念化他们自己。大贯惠美子追溯了日本人在历史过程中遭遇他者时中国人或西方人所产生的自我概念的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