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民族有着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其中也包括源远流长、灿烂辉煌的科技发展史。中国的科学技术,在很长的一段历史时期都居于领先地位,为世界文明的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除了闻名遐迩的造纸术、印刷术、指南针、火药这“四大发明”之外,还有许多科技成就在当时都遥遥领先于世界其他国家,推动了人类文明的发展。例如,在科学发现与创造方面,有
本书从编辑学的角度,对中国古代农书的编辑宗旨、编辑指导思想、编辑体例、编辑方法进行深度挖掘。从中国古代农书发展阶段的划分、社会历史背景分析、农书的编辑实践特点、代表性农书的编辑研究等四个方面进行深入详尽的分析,总结整理出中国古代农书编辑实践活动的总体脉络和特点,以期对现代农书编辑和农业实践活动起到一定的指导和借鉴意义。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土壤改良、病虫害管理、生态循环系统建立、可持续农业流派以及如何搭建适于本土的可持续农业技术体系。每部分介绍包括基础理论、观点与本土实践案例。注重每一个案例的本土条件解读,强调没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农业技术,引导读者理解每一个案例背后的原理、思维与指导思想,以便读者能够回到自身的条件,探索适合自己的适用技术
本书分析了生态农业在技术实施和政策层面所具有的潜力,探讨了生态农业与气候变化之间的联系:如何通过发展生态农业来应对气候变化,提高气候适应能力,建立一个可持续的粮食体系。通过在肯尼亚和塞内加尔的生态农业推广实践,分析了推广和发展生态农业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解决措施,从而为国际组织等相关机构制定生态农业推广政策提供参考和借鉴
本书唐末或五代初期撰写的一部农书,对农村居民的生产活动及后世农家历的编纂很有影响。北宋天禧四年(1020),与《齐民要术》一起被朝廷刊印。其中包含医学技术部分。范老辑复之稿本,根据资料内容的多寡,择善而从,并有序加以排列、校勘,虽由于资料原因,未恢复全书原貌,但为今人研习创造了条件。
《齐民要术》,公元六世纪时北魏贾思勰著,是我国今存最早最完整的包含农、林、牧、副、渔的综合性系统性农学全书,也是世界上最早最有系统的农学名著。该书内容丰富,涉及范围广博,包括粮食作物、蔬菜、果树、林木等栽培技术,禽鱼、畜牧养殖,农副产品加工、储藏、酿造、烹调等各类技术,以及经济作物、外来物产方面的记述,反映了六世纪以前
本书以科尔沁沙地为例,在全面把握该地区因农牧系统冲突导致“生态贫困”后果的基础上,从宏观层面展示国家在科尔沁地区实施的一系列环境与社会治理政策,从微观层面“深描”案例村庄从植树造林恢复生态系统到探索发展生态农业实现绿色小康的特色化实践过程。在此过程中,政策、组织、技术、文化等因素发挥了重要作用。
本书内容讲述:社会生态农业的英文简称为CSA,CSA在上世纪80年代中期传到美国,在北美兴起,随后在世界各地开始发展。这个理念在各个国家其实都有自己不同的模式和名称。其特色是由一个农场和一群消费者建立一个固定的产销关系。一百年前美国土壤局局长富兰克林·H·金博士来到东亚做田野调查,在考察了中国、日本和朝鲜等地的农耕文明
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粮食计划署、国际农业发展基金、联合国开发计划署以及联合国环境署等国际组织于2018年4月在罗马举行了“第二届生态农业国际研讨会:推广生态农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并与大会期间发起了推广生态农业倡议。本书收集了本届大会的演讲稿,详细记录了大会的整个过程。从开幕式致辞、主旨演讲、小组讨论、生态农业区域评
中国是农业大国,重农固本,国之大纲。几千年来,农民一直在祈丰收、求温饱,但历朝历代都没能圆上这个温饱梦,只有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才端稳了饭碗,并让中国人的饭碗装满中国粮!2018年,中国农民丰收节诞生了,决决大国,为农设节,重农爱农,于兹为盛。本书以长诗《丰收赋》为纲,以一万年中华农耕史上的重要事件、人物、政策为对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