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地区环境史》是同名国家社科基金项目的最终成果,把京津冀三省市作为一个完整的地理区域,运用环境史、历史地理学、区域史等学科的理论和方法,以“环境事件”为中心,系统阐释区域范围内人与环境既相互斗争又彼此和谐的历史脉络,分析“人地关系”的演变过程和影响因素,致力于为当代区域协同发展提供历史借鉴。本书依次研究人与环境相
2023年四川省政研规划院深入生态环境保护规划、生态文明示范创建、环境经济形势分析、环境法治与体制、碳达峰路径研究、绿色发展研究、流域治理与耕地保护、大气污染防治、应对气候变化等研究领域,积极调研分析,形成一批政策研究专报、调研报告、学术论文、媒体刊发,部分研究成果被有关政府部门采纳运用。为进一步加强研究成果共享、推动
本书为系列图书,分析中外减污降碳协同控制标准的现状,提出了我国减污降碳标准的构建方法和建议,可为我国实现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提供支撑。本书包括制订和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方针政策,通过立法手段建立健全环境保护法规,加强环境保护管理等,制订大气环境标准是执行环境保护法规,实施大气环境管理的科学依据和手段的图书。为方便读者了解和学习
本书遵循“理论研究—实证分析—政策仿真—应用研究”的基本思路,以农业土地系统最直接的管理者—农户为研究对象,在系统梳理可持续生计理论、农户行为理论、生计转型理论、人地系统理论的基础上,基于在大别山区收集的农户入户调查数据和中国家庭追踪调查数据库,开展农业环境政策与农户生计可持续转型研究。可作为农业经济管理、人文地理、城
为更好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工作,进一步深化对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认识理解,凝聚共识,高质量推进相关工作,生态环境部综合司围绕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理论和实践组织基础研究,明确相关概念内涵外延,厘清思路要点,对相关政策要求和实践经验进行系统性的梳理和总结,在此基础上,组织编写了《减污降碳协同增效政策与实践读本》,供开展相关业务工
本书编写时分别从国家及省级层面梳理近十年国家生态环境保护重大策略及生态环境保护政策体系建设进展,总结成效,以我省生态强省、美丽吉林建设重点任务及面临的问题为导向,研判吉林省“十四五”后半期及“十五五”生态环境保护面临的形势,提出我省生态环境政策改革思路与框架。研究成果对于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断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践,促进
从非洲加贝斯湾向西延伸约200英里,是一片被称为盐湖盆地的超干旱区域。当阳光被白色的地面反射时,人们会觉得眼前是一个充满水的巨大湖泊,而这正是法国人弗朗索瓦·鲁代雷希望通过撒哈拉海计划创造的景观将地中海的海水引入沙漠来形成人造水域。19世纪中后期,欧洲人开始思考全球范围内的气候变化问题。撒哈拉沙漠既是环境
本书是布鲁诺·拉图尔的一部讲稿。所谓盖娅假说(Gaiahypothesis),是1960至1970年代,由发明家兼化学家洛夫洛克(JamesLovelock)所提出,他认为地球表面的生物圈与环境构成了能自我调节的演化系统。有别于达尔文主义,洛夫洛克认为生命除了适应,也有调整环境的能力。拉图尔利用这个假说的
美国的环境政策复杂多变,是公共政策和政治学等领域的前沿研究热点。本书试图解释的核心困惑是,面对不同的环境议题,为什么美国政策的动态特征有明显不同?具体而言,环境后果的地理分布如何改变美国的政策倾向?这种变化背后的原因和机制是什么?本书提出了解释美国环境政策动态特征及其机制的理论框架,并运用案例比较研究法和过程追踪法对其
本书为2022年中国环境政策绿皮书中的其中之一,中国环境经济政策发展报告2022是在2022年大量调研和政策文件出台和实施分析的基础上,对绿色财政、环境资源价格、生态补偿、环境权益交易、绿色税收、绿色金融、环境市场、环境与贸易、环境资源价值、行业环境经济政策等十个方面进行了系统跟踪评估国家和地方环境经济政策实践最新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