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是武汉大学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所、马克思主义理论与中国实践湖北省协同创新中心主办的专业学术集刊,2001年创刊,自2007年以来连续三次入选“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集刊,2021年获得我社优秀集刊奖,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重要的学术影响。本刊从2015年起改版,每年出版两期,主要发表
《大众哲学》是艾思奇在20世纪30年代为通俗宣传马克思主义哲学而写的优秀著作,它以通俗易懂的语言,浅显的事例,进行流畅阐述。对哲学与日常生活的关系,什么是哲学,唯心论、二元论和唯物论,辩证法唯物论的认识论,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及唯物辩证法的几个范畴和哲学与生活等,逐一进行了系统的介绍和阐明,其写作方法新颖,开通俗哲学写
秉承着“面向实事本身”的现象学精神,本书以MEGA2第四部分最新笔记文本为依据,以古典经济学和黑格尔哲学为重要源头,对马克思一生的哲学研究及其变迁进行了抽丝剥茧、不屈不挠的哲学努力,还给了读者一个原生形态中的马克思。同时,本书也概要介绍了作者《马克思历史辩证法的主体向度》一书和近期关于西方马克思主义研究中的一些最重要和
在马克思哲学发展过程中,费尔巴哈无疑是非常重要的。本书的任务就是以费尔巴哈和马克思的文本为依据,还原马克思从接触—学习—崇拜—运用—反思—批判—扬弃—逆袭费尔巴哈思想的全过程。本书除“导言”“前言”和“结束语”外分为七章,分七个时段重点考察了马克思与费尔巴哈进行思想交流的整个历程。通过对马克思和费尔巴哈详细的文本研究、
本书共五个部分,汇集了十七篇论文。第一部分“范式专题”包含八篇论文,相继探讨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话范式、演进研究范式、部门哲学范式等问题。第二部分“专家评论”则论述了“中国式现代化新道路”的出场逻辑和中国教育现代性与中国式教育现代化的哲学基础两个问题。第三部分“学术试点”主要探究了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理论、马克思
改变是人的丰富壮丽的生命力之源,正因为如此,改变让人的生命值得体验。本书通过对改变是什么、改变为什么、改变办什么、改变史是什么、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改变观是什么的分析,历史和逻辑地展现了改变观发端、演变、成熟和发展的理论轨迹,客观公正而又简洁明晰地评价了改变观所建树的理论业绩。这对于人们理解改变观的实质是极为重要的。
本书旨在运用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以文本解读的根本路径,对马克思早期哲学思想进行解读,以期在时间坐标的维度上,真实再现马克思自身思想成长发展的历程。以1845年马克思发表《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一被恩格斯称为“天才萌芽的第一个文件”为标志,并因此为基本界线,将1845年之前马克思的思想成长历程称为早期思想的探索
本书是阿尔都塞写于1976年的重要哲学遗稿,可以看作是《论再生产》的哲学续篇。在这部遗稿中,阿尔都塞以得到他本人发展的马克思主义历史科学为基础,批判性总结了此前关于哲学的思考,全面完整地阐释了自己的哲学观,阐明了哲学的性质和功能,并系统说明了为什么马克思在哲学中带来的革命,不在于创立一种新哲学,而在于开启一种新的哲学实
古往今来,存在形形色色的哲学形态,有讲求个人道德践履的哲学,有叩问生命体验的哲学,有寻求救赎之途的哲学,有追求绝对真理的哲学……马克思的哲学与众不同,比较而言,它更是一种现实的哲学、时代的哲学、社会的哲学.人民群众的哲学和改变世界的哲学。唐代楷书集历代楷书之大成,一时名家辈出,佳作纷呈,犹如
马克思人类解放思想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