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识的历史是什么?这本引人入胜的小书揭示了知识史这一新兴研究领域的独特之处,以及它与科学史、思想史、知识社会学和文化史的区别。著名文化史家彼得·伯克首先从不同历史时期和不同地区(印度、东亚、欧洲、美洲和伊斯兰世界)广泛撷取范例,讨论该领域学者最关注的核心概念,继而梳理了"信息"转变为"知识
本书为卢冀宁的论文集,全书共分三个部分。第一部分,即是1978-1981年笔者在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赵凤岐老师门下,攻读哲学硕士学位的论文《论矛盾的转化》,为全书的基本部分。第二部分“续论篇”,即是与“辩证法核心的核心”这一主题相关的研讨文章。《论矛盾的转化》从未全文发表过,但其各节几乎都在各种刊物上发表过。第二部分
本书是桑塔亚那的五卷本作品《理性的生活》的第一卷。在本书中,桑塔亚那首先提出了《理性的生活》的核心主题:理性不是人的纯粹智力活动,相反,它是冲动和反思、本能和思维能力的完美结合。然后,作者从常识的角度展开了这个主题,从理性的发源地“即刻物”讲起,考察了心灵的发展史。接着,作者通过进一步分析“经验”“自然”“智力”“语言
自然主义与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并称为20世纪西方哲学三大思潮。当代自然主义认识论指的是,威拉德?奥曼?奎因(Quine,WillardvanOrman)在1969年倡导并在当代西方认识论和科学哲学中引起极大争议的自然主义认识论。本书通过两大问题群对自然主义认识论进行考察:一是自然主义认识论的思想理论渊源,即自然主义认识论
什么是好生活,如何构建好生活,这是从古至今人类一直在探讨的话题。本书针对好生活展开价值论探讨,从好生活的含义、意义、层次、维度、领域,以及好生活的美好愿景及其构建等方面回答了究竟什么样的生活才能称得上好生活的问题;从好人格的含义、层次以及对于好生活的意义等视角回答了个人过上好生活需要具备什么样的主观条件问题;从好家庭、
本书通过西方数学思想与西方理性发展之间的的复杂关系来阐述西方理性在不同历史阶段的特点,由此来分析大数据时代人类社会中存在的悖论问题。本书首先从西方数学思想发展角度来阐述西方理性的生成和发展逻辑;其次分别在纵向上梳理数的发展与西方理性发展的三个历史脉络,在横向上分析每个时代数学的发展对西方理性的影响,尤其是大数据的出现对
本书是由上海大学价值与社会研究中心和中国价值哲学学会联合组编的研究文集,本辑分为名家访谈、价值论历史著作述评、价值论基础理论研究、评价论研究、社会主义价值观研究、文化与价值研究、价值实践问题研究以及研究动态。收录本辑的文章中有关于价值论研究期待“自我革命”的访谈、有对《西方价值理论研究》著作的评述、有从历史唯物主义生态
张欢欢,上海理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从事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本书的研究对象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马克思的价值理论具有独特性和创造性,是建立在对现代性的批判与反思基础之上的关于人的自由和解放的理论,带有强烈的现实批判维度。通过对资本主义社会形而上学的社会历史的批判,瓦解资本逻辑,消灭现代社会资本对人的抽象统治,实现人的
本书系“马克思主义理论学位点培优培育”系列丛书之一种,在系统阐述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基础上,分别论述了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的出发点、基本方法,以及价值与事实的关系、价值意识的产生及其本质、、价值评价及其基本形式、价值的创造与实现等重要问题,梳理了价值论研究的发展历程,对于推进我国马克思主义价值论研究和把握马克思主义价值理论的
本书立足于当下,针对诸多社会矛盾和冲突,通过对社会共识理论的哲学探讨和反思,结合中国现代社会实际,提出中国社会中实现共识的规范性路径、现实路径和实现机制等。本书是一本围绕社会共识进行研究的专著,研究社会共识,有助于协调矛盾和利益冲突,解决社会多元文化价值冲突的选择等问题。全书共8章,以社会共识的基本概念作为研究的视角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