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作者在上海交大历史系开设课程中国文化史的基础上重新结构撰写而成。全书取用思想史的视角,采用典籍选讲的方式,按照先秦儒家、道家、道教、佛教、理学、明清之际思想及清代三教混融的次第,选钞《论语》《孟子》《庄子》《抱朴子内篇》《佛遗教经》《佛说阿弥陀经》《坛经》《朱子语类》《语录》《传习录》《明夷待访录》《阅微草堂笔记
思维方式构成一个民族文化体系最深层、最关键的因素,是其区别于其他文化体系的质的规定性,体现着这个民族的逻辑思想和概念传统。《权正致中传统辩证思维方式》选取中国传统逻辑思想发展的四大高峰时期:先秦、两汉、宋明、清初,全面论述权正而致中的中国古代辩证思维方式发生、发展的特点及规律,以及这种思维方式在中国传统逻辑思想发展过程
本书为专题演讲结集,主要分为四章: 第一章,首先介绍中国早期的“自然”概念,详细解释这一概念在中国早期道家语境中的含义,然后系统地搜集西方哲学传统中与之对等的概念,最后阐释为什么西方类似的概念实际上与之不同。进而表明“自然”这一概念是中国哲学独特的智力资源,可以应用到行动和注意力的课题。 第二章,将“自然”概念应用到西
本书收录目前所知有关《墨子》白文本、注释本、辑佚本、校勘本及相关研究著作,整合为精装十六开本六十册予以出版。这些文献的收入,不仅充实了《墨子》版本系统,也为学界提供了丰富的原始文献,必将推动墨子及相关研究。
张经纬先生以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脉络作为主线,通过对东周列国主要人群迁移趋势的动态描述,重新为诸子百家的纷至沓来绘制清晰的脉络。全书突破以往将东周历史与诸子思想分开叙述的既有范式,将诸子哲思置于各国历史演进互动的背景之下,提出中国古代思想起源的全新范式,为我们理解古代中国社会提供了有益的启发。
在唐宋以降的中国,哲学的沉思实实在在地浸润到了生活的各个角落,最终呈现出一种难以言说的风雅。文人之雅,并非一种被设定的特殊品味,也不是某种特定的文化习性,而恰恰是经由长久的省思演变来的一种生活态度。在以物为代表的生活世界的营建上,中国哲学的省思是超拔的。 本书是关于中国古代文人之物的思想史研究。正文部分有十章,每一章专
本书宗旨是趣谈中华先哲思维技艺。精选中华先哲思维技艺典型案例,围绕逻辑核心内容——概念、命题、论证、规律和方法,揭示其逻辑内涵,兼及其在现代的应用,促进逻辑知识的普及和运用。本书用电子检索手段,从《四库全书》和《四部丛刊》等特大型丛书电子版,选取先哲思维表达技艺的典型案例,对案例选取加工,推敲再三,揭示中华先哲思维语言
崔大华先生是当代中国著名哲学史家,其学术成果受到海内外学术界的充分重视与肯定。本书即是崔大华先生著作的汇集,包括《南宋陆学》《庄子歧解》《庄学研究》《儒学引论》《儒学的现代命运——儒家传统的现代阐释》《中国传统社会思想的理路及当代价值》《宋明理学史》《中国历史大辞典(思想史册)》《道家与中国文化精神》等。这些力作,不仅
孔子、老子、墨子、孟子、荀子、韩非子、董仲舒、慧能、朱熹、王阳明这十位哲人及其经典基本上能够代表中国古代哲学的**水平。本书把道问学看作中国哲学的灵魂,并以道问学阐释中国古代十哲及其哲学的特质。首先,通过对《易经》《尚书》《诗经》《国语》等经典著作的哲学思想的阐释揭示了中国哲学的原生系统。然后,从古代汉语的哲学特点出发
建设好中国特色的中国诠释学,不仅应该借鉴西方诠释学的精华,而且更加必须发掘和阐扬中国古代诠释学的精神、法则与效应,发掘并弘扬中国历代哲人学者经典诠释的能力,使之相互阐发、相互补充、相互融合、共同发展。本书以历史观察为引导,第一,考察中国历史上一些诠释学大家所处的时代背景和思想派别,追溯其诠释目的、诠释思想的历史渊源,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