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内容包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先秦诸子百家、中国思想的起源:夏商周时代的思想、儒家创始人孔子以“仁”为核心的思想、墨子兼爱和义利并重的思想、孟子对儒家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儒家思想集大成者荀子的思想、道家创始人老子及其道家思想等。
本集刊依托北京师范大学,该校是国家双一流建设高校,学科门类齐全,具有易学文化教学、研究的悠久传统和良好氛围,为集刊提供了雄厚的研究根基
1、文化寻根:探寻中华文明的思想源头;2、思维跃升:掌握“穷变通久”的辩证智慧;3、生活应用:学习生活决策的占筮方法;4、修身指南:领悟谦卦、复卦等处世之道。
本书是对儒家经典《论语》的一次创新解读。该书将《论语》二十篇492章全部精心地翻译为现代白话文,让古老智慧跨越时空,贴近当代读者心灵。作者采取开心陪读的方式,在忠实于原著的基础上,结合当下社会生活实际,对每一章进行了深入浅出的解读。这种独特的解读,能够极大地帮助读者理解、领悟孔子的思想精髓。书中巧妙融入幽默元素,笔触轻
本书研究中国历史上占据核心地位的经典——《孟子》作为课程与教材的历史。分为五个部分:A.探讨《孟子》作为一本教学语录的“教育性”特点以及其成为私家教材的若干影响因素;B.探讨汉唐时期《孟子》由子升经的过程从而导致教材的形式与内容的变化;C.探讨《孟子》成为科举考试的必考科目和学校教育中的核心课程及其相配套的教材不断涌现
与秦、隋、唐、宋、明的灭亡相比,汉帝国灭亡的直接起因并非是农民起义与外族入侵,而是儒家士大夫集团的内部分裂。主张“温良恭俭让”的儒家思想怎么会导致全面内战?是因为孔孟的思想本就有问题,还是汉儒把来自先秦的儒经给念歪了?或是汉帝国内藏的秦政基因披着“儒家”的伪装在发挥负面作用?为何“大复仇”如此受汉儒吹捧,导致民间暴力横
本辑共收文章32篇,除了子学研究论文外,还设有“‘新子学’论坛”专栏。所收文章,涉及老子、庄子、文子、孟子、墨子在内的诸子。既有义理的分析,也有文献的考辨。且研究视野不局限于中国,还关注到了日本与朝鲜的子学。更收录了著名学者陈鼓应先生的一篇讲演。“‘新子学’论坛”共有6篇文章,方勇先生的《七论“新子学”》也收入其中。该
孔子及《论语》研究大都偏学理化,以各类现代概念或学术思想作为工具,展开复杂分析。与之不同,本书就是单纯再现孔子的教师生涯,细致考察孔子三十岁辞去基层行政职务以来,如何通过学习、备课、上课及日常言传身教,努力做好教师与教育工作,追溯孔子不同阶段的处境、行动与喜怒哀乐,揭示他在各种失败乃至致命打击中,如何逐渐成为举世公认的
近代以来关于韩非和《韩非子》的论著极多,几乎涵盖了注、译、述、论等所有模式。不过其中问题仍旧不少:倾向于历史还原者,往往失之俗;精于考据校雠者,每每失之浅;长于义理阐发者,常常失之真;急于古为今用者,难免失之浮;以特定学科视角介入者,又不免失之偏。因此要真正做到深入浅出、准确全面地呈现韩非的思想,平易近人的同时又具有义
本书介绍了孔子的教育理想、政绩等,以及澹台灭明、卜商、言偃等弟子的经历,包含6个单元,每个单元由”生平(漫画)””谈谈(文字)”和”子曰”三部分组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