该成果站在中西古今文化交汇点上,对严复的生平及其时代背景,严复对中西古今文化的理解与中国哲学的现代转型作了阐述。由此展开对严复哲学经验主义的认识论、本体论、政治哲学和历史观、文化观的论述。认为严复受英国早期实证主义哲学的影响,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具有真正现代意义的认识论体系。并认为严复构建了中国哲学史上第一个完全科
1815年,印尼坦博拉火山剧烈爆发,大量肉眼无法看见的灰烬颗粒,在一年内扩张蔓延,停留在距地球表面10至20公里的大气中,形成一张气溶胶膜,将太阳能量反射回了宇宙,导致了全球降温。1816年,成为了历史上著名的“无夏之年”。本书以1816年全球气候突变为背景,将龚自珍、雪莱、乔治、嘉庆的生存状态并置,把中国和英国的文化
本书力图把握康有为充满张力的著述,从其政教观念入手,勾勒出康有为思想发展及其内在结构的整体面貌。在此基础上,将大同立教政教分离这类关键问题放在晚清民初政治大变的脉络之中,乃至放在晚明以来思想变迁的脉络之中,发掘各种被遮蔽的历史关联,分析康有为或相关思想家当时看法的理论含义
本书是作者系统探讨中国近代学术思想发展历程的文集,分为上、下两篇,内容包括:中国近代学术史研究的若干思考,清代嘉道之际的汉宋之争与汉宋兼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与近代的戴学复兴,近代中国学术史上的戴震,近代中国思想史上的戴震,章太炎、刘师培、梁启超对戴震理欲观的评析,严复论中西学术,从《刘向歆父子年谱》看钱穆的史学理
本书以《新民说》为文本基础,以“公德”和“私德”这组概念为线索,梳理梁启超的国民道德思想以及其中包含的爱国之情与救国之志,展示这位从传统中走出的儒者对近代中国社会道德问题的思考。
本书主要收录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夫人和孩子们的一百多封书信,每一封信都饱含着对妻儿的真切关怀。梁启超在写给子女的信中,没有居高临下的威严、不苟言笑的古板,或枯燥乏味的说教,而是以平和的笔调、开明的思想、像朋友一样的方式,将毫不掩饰的慈父之爱表达出来,如涓涓细流,润物无声,在不经意之间表露出立身处世的原则
本书是一本关于章太炎的传记。革命者与儒生这两种身份,在章太炎身上兼具且互补。 作者以章太炎作为叙事基点,重塑清末民初的时代语境,聚焦传统士绅与革命先觉者,爬梳维新变法、辛亥革命、新文化运动等诸多大事,讨论了作为“革命家”的章太炎的核心关怀、思想来源,梳理了其与政治、学术之间的复杂关系。此外,作者行文力求通俗简洁,有机
龚自珍--中华先贤人物故事汇
康有为出身于书香门第,是中国近代著名政治家,思想家和社会改革家。他自幼熟读古籍、经典,学贯中西,反对封建制度下的不合理现象。本书重点结记录了康有为提倡西学,开办学堂,传授中西知识,带领一批新青年走上维新变革之路的历程,详细叙述了康有为前后七次上书光绪帝,领导维新派弟子推行维新变法的经历,揭示其深刻影响中国历史,促进国民
19世纪90年代中期到20世纪初,近代中国正处于思想转变的关键时期。面对西方的冲击,儒家经世致用理想受到严重侵蚀,传统的文化价值观和政治原则不再适用。于是,晚清的知识分子开始寻求新的思想和政治方向。梁启超是这一过渡时期的关键人物,他既继承了中国文化传统,又从西方现代文明中寻找借鉴。他在《新民说》中提出了一套新的人格理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