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为全国汉传佛教院校教材系列之一。佛教自东汉末年由印度传入中国后,翻译佛教经典便成为佛教界一项重要的工作,由此而形成大量的汉文佛教文献。本书用七章内容讲述“汉文佛教文献学”这一学科所应研究的内容,认为应不仅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全部历史,即它的产生、发展、现状等,还应包括研究佛教文献的分类、内容、特点、分布、历史与现实
本书是历经百余年后仍然在佛学界一直享有盛誉的经典名著,其重要价值在于介绍了佛教经典中最重要的两大语言体系——巴利文与梵文的佛教三藏。作者详尽解析了巴利文经藏五部,论述了三藏之外的巴利文文献在史学、哲学和佛学方面的重要价值,阐述了那些纯粹梵语和混合梵语的北传佛教文献,剖析了史上最有影响力的大乘经典,并介绍了大乘的空、有、
唯识学是印度大乘佛教思想的集大成者,包含了极其丰富而深邃的心理、认识与逻辑方面的理论内涵,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经唐朝玄奘的系统重译与窥基等人的大量撰述后发展到高峰。本书对唯识学的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修道次第被认为是最为重要的理论范畴。为了便于讲习,本书做了一定的调整,编取了八识、种子、量论、三自性、止观、转依六
本书以《成唯识论》文本为依据,以中印佛学发展为历史线索,并参照相关梵文文献,用20世纪的哲学视野,从形上学、存在论、认识论三个方面,系统整理了唯识学的哲学思想理论。并着重做了以下工作:从六个核心问题论证唯识学与现象学理论上的根本差异,为唯识学与现象学的比较研究清理了一些重要基础理论问题;从四个方面展示了《成唯识论》存在
《新续嘉兴藏·玉琳通琇禅师卷》是《续嘉兴藏》收集的有关清康熙以后系列禅宗祖师语录中的一种,收录有《大觉普济能仁玉琳琇国师语录》(七卷)和《敕封大觉普济能仁国师塔铭》两种文献。七卷本语录收收入《乾隆大藏经》,是为本次整理所用底本。玉琳通琇在中国佛教史特别是中国禅宗史上具有重要地位,振衰起弊,维系了禅宗的命脉。本次整理出版
月满天心痴迷研究李叔同二十多年,欣赏他的真性情,沉迷于他的大智慧,到处搜集资料和照片,把心血熬成书,还读者一个真性情的李叔同。在作者的笔下,天才神童、风流才子、云水高僧、名门富二代、“渣男”、世间最高尚的人之一、弘一大师、丰子恺的老师,这些身份和标签,犹如风拂花叶,见景见春,层层叠叠出一个令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南诏大理国是唐宋时期中国西南的地方民族政权,具有以佛教治世,以佛法教化人民的文化传统,其社会、历史、文化各个领域都受到佛教影响,被誉为“南天佛国”。至今我们仍然能够从文献记载,以及佛教物质文化遗产中,触摸并感知到南诏大理佛教信仰的盛况。本书从东亚佛教交流史,特别是中国历史发展的整体性出发,通过社会历史情境、佛教与社会、
《坛经》是中国僧人著述中唯一被尊称为“经”的著作,可见其在中国佛教中的地位之高。本书主要以《坛经》前后表面文字矛盾为切入点,从顿与渐、不落阶级与阶级次第、有修与无修、佛性非断非常与可增可断、自性净土与西方净土五个角度研究其中所蕴含的体用不二中道思想。本书最后从总体上探讨了佛教的体用不二思想。
本书根据铃木大拙在美、英各大学讲授“禅与日本文化”课程的讲稿整理而成,是他最具代表性的著作之一,系统考察了禅在日本文化及日本民族性格形塑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立体阐释了禅的核心特质。是读者理解日本文化、了解禅学不可绕开的重要著作。
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和案例,并作分类。每一语录,有注释,有鉴赏。全书约100万字,并有相关附录。麻天祥,武汉大学哲学教授。专治学术思想史、佛学。禅宗语录,言简意赅,极富意蕴,一直为人所津津乐道,其本身也是可供鉴赏的文学作品。本书从禅宗众多语录中选取最经典、最精彩、最有启迪意义的语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