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将国内遗存的元代景教叙利亚文碑铭转写、翻译,使之成为便于学界参考使用的基本资料的结集。原于2008年由我社出版,社会反响良好,并入选中华学术外译项目,已出版了法文版。本次重新出版,作者又新增了增订版说明、代序、第一章附录《海外中国景教研究简述》、第六章《内蒙古发现的十字莲花铜镜图像考》、第九章《中亚七河地区的景教信
本书尝试追索明末清初第一代天主教徒奉教的因缘、心态与历程,并析究他们如何运用其人际网络以扩张西学、西教的影响力,以及在面对异文明碰撞所产生的揉合与冲突时究竟如何自处。至于书名,乃以两头蛇作为譬喻,来形容这些夹在中西两大传统之间“首鼠两端”的奉教人士。又因天主教的入华只是近代欧洲海权扩张中的一支插曲,故书中亦努力将触角延
本书按照时间顺序叙述了整个教宗与教廷的历史。它以丰富的内容、中肯而客观的态度阐述了公元1世纪的彼得直到约翰?保罗二世(1978—2005年在位)时期整个教宗的历史。但它的重点不是阐述单个教宗的事迹,而是分阶段论述不同时期教会面临的重大问题及教宗们的回应,从而勾划了天主教会如何适应不同时代要求的历史,这是它不同于其他教宗
\"公元4世纪初期,“教会史之父”攸西比乌斯所撰写的《教会史》标志着基督教史学作为西方史学史上一种重要而独特的史学范型,终于得以“完型”。基督教史学,并不表现为对西方传统史学的直接延续,而是展现为一种与传统史学有着极大区别的史学转向。本书力图通过历时性的研究,分别讨论“早期基督教史学的‘前世’”“早期基督教史学的最初探
郭实猎(1803-1851),德国人,19世纪上半叶中外关系史上的关键人物,然因清末以来相关之记录粗糙失实,第一手史料则多存于海外档案、特藏文献中,致使他在历史上的形象历来迷离难辨,充满矛盾,在中外交流史上发挥的作用亦难展现。 本书从新发现的莱顿大学特藏郭实猎文献、圣公会非官方档案、荷兰传道会档案入手,将这些用英语、
《简读马丁·路德》从展现宗教改革家马丁·路德虔诚、坚决又矛盾重重的人生轨迹出发,描述了其虔诚与反叛的人生境况,重点揭示出路德思想和路德教义发展的原因、过程,论述了这类宗教思想对于欧洲和北美等国家的深刻影响。
青年黑格尔派领军人物布鲁诺·鲍威尔的代表作《基督教真相:对十八世纪的回忆兼论十九世纪的危机》于1843年出版。全书分为20节,从不同方面揭示基督教造成的异化和虚假的普遍性。鲍威尔在承认基督教的积极性的同时,深刻地指出宗教的本质就是排他性,而这种排他性给宗教和信徒都带来了无法磨灭的斗争与苦难。本书表面上是批
全书分上中下三编:上编探讨分别作为耶稣会管理手段、文字产品、史料性质的年信,细析年信的作用、语言、写作过程、邮差、邮路及馆藏情况等;中编从人、事、物、话题四个向度展示年信对中国天主教史的书写,包括年信记载的人物、活动、物质符识,以及死亡、纳妾、斋素、守贞等话题,皆有生动的呈现与分析。下编研究探讨了年信在明清易代史与民俗
(国新出审[2023]1845号)本书稿是浙江省基督教两会的“基督教中国化丛书”系列第九本,近年来每年一本。收录了关于基督教中国化“信仰·人性·现代化”主题下的论文20篇。主要论述了基督教教义、基督教信仰中关于人性方面的探讨以及对基督教中国化在当代实践方面的探讨。大部分书稿是紧扣教义或传统文化进行研究,如《基督教的人性
乐道院,最早是西方传教士传教、办学的场所,庚子后规模扩大,一度成为当地的教会、教育和医疗卫生中心,后又被日本人强征为关押侨民的集中营。可以说一座乐道院,见证了近代中国的历史变迁和抗争史,折射了在苦难中挣扎生活、互助友爱、向往和平的人性光辉,是一个具有多重意义的特殊文化符号。乐道院医院部分经历继承、发展、变迁,最终成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