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属于海防史研究范畴,对明清两代的山东海防进行了系统研究。主要从三个层面来阐释明清山东海防与海防文化:一是从政治制度、军事制度的层面,包括中央与地方、军队与府县的配合,从而全面、立体地展示明清以来山东的海防体系;二是从物质的层面,即通过海防筑垒、武器装备等硬件来考察山东海防的实力和水平;三是从文化的层面来探究山东海防
本书考察清朝入关前的步兵发展史。建州军队在萨尔浒决战前,以骑兵为主要骨干,步兵只是其辅助。萨尔浒战役之后,努尔哈赤为攻取城池,每逢战事,临时选拔锐卒充当步兵,并给配备攻坚器械等,充任全军矛头。这时的步兵尚未成为独立兵种。天命十一年,明朝使用红夷大炮挫败金人,迫使皇太极改革步兵,扩大其规模,定为常制,不再是临时之兵,器械
由于传世文献对秦汉军法缺少完整系统的记录,相关资料早已散佚,给秦汉军法的研究带来了很大困难。20世纪以来,随着一系列出土文献的不断发掘与公布,给原本艰难的秦汉军法研究工作带来了新的转机,使我们得以将传世文献中散乱的军法条文与出土简帛中秦汉军法的内容相结合,一窥秦汉军法的真实面目。本书选择以秦汉军法为视角,围绕秦汉军法与
本书由四篇论文构成。滕兰花通过对东汉伏波将军马援崇拜的系统分析,指明当代社会里伏波信仰成为一种文化遗产并有所复兴,可结合边疆文化建设的需要,关注伏波信仰在文化戍边上的价值。涂小棋的研究表明北部湾地区的地理形势与历史时期的海防经验对清廷开展北部湾地区海防建设产生了重要影响。陈逸飞指出清代海南岛之海防,既作为广东沿岸地区的
一部史料集。淮海战役胜利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但人民群众踊跃支前则是这些因素中最重要,不可或缺的。习近平总书记曾说过,淮海战役的胜利是靠老百姓用小推车推出来的。为了重温那段历史,本书用历史再现的方式,辑录了文献资料、参战人员回忆文章、相关报纸报道、支前模范故事等史料,多角度、多方面、多维度地对淮海战役人民支前运动做一个实录
《军事里的中国史2》在体例上延续《军事里的中国史》,优选冷研分析更为深刻的文章,分为君臣、名将、烽火、劲卒、谋略、真相、趣闻等七章,其中新增了“劲卒篇”与“谋略篇”,展现出军事谋略与精锐兵团在战争决胜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分析更透彻,读起来更过瘾!
“湘军”是晚清时期对湖南地方武装的称呼,初称“湘勇”,后称“湘军”,中国近代史上令中外侧目的一支武装力量。而本书就是一部全面而深入的湘军通史。晚清,以太平天国为首的农民运动风起云涌,朝廷维稳不力。在紧迫的情势下,咸丰皇帝破格从草根阶层中提拔文臣武将,于是一代湖湘读书人从乡野间崛起,左宗棠、江忠源、刘长佑、罗泽南等人投入
郭红,上海大学历史系教授。著有《中国行政区划通史·明代卷》。明代军卫是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军事史是的一个特争鲜明的制度,它延续明清两代,数量众多,变迁复杂。本书将以明代法律文献为中心,考察明代中后期卫所的“民化”进程。明代卫所军事职能的消退过程中所伴随的民事职能的上升,在这个过程中,卫所相关人口趋同于一般老百姓,与驻地
全面梳理湘江战役课题,是根据中央领导同志批示精神,由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设立,在院领导的直接领导下,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第七研究部具体承担,党史和军史有关权威机构共同完成的。《湘江战役研究报告及史料选编》一书,是全面梳理湘江战役课题的最终成果。书稿分为有关红军长征湘江战役历史的研究报告;我党我军方面的重要电报、重要报告
讲述了中国近代以来的军事谈判,折射出大国崛起的艰难历程。从鸦片战争谈判后割让香港,到抗美援朝谈判后自立自强,中国人民走过了由屈辱、悲愤到自信、豁达的心理历程。军事谈判是谈判双方对立最尖锐、利益最鲜明的对话。它担负着一场战争的全部责任,寄托着战争双方的全部利益与希望。其中,有因愚昧而造成的恶果,也有因智慧而获致的成功;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