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甲午战争中的北洋舰队》用全视角回顾了创建北洋海军的历程,再现了甲午大海战的恢宏场面,深刻揭示北洋舰队覆灭的迷离真相,力争还原李鸿章、丁汝昌、邓世昌、刘步蟾、林泰曾等众多历史人物的真实形象,有助于读者更深层次地认知战争的时代背景,更细致入微地观察战争的历史细节。
本书依托解密档案、中外各方当事人回忆以及战时报道、媒体专访等丰富资料,忠实记述抗日战争时期中国远征军第113团在缅甸浴血奋战击溃数倍于己之日军,取得仁安羌大捷的全部经过:1942年4月,刘放吾将军率新编38师113团以800余人的兵力,在敌我兵力悬殊情况下,智取仁安羌油田,解救出7000余名驻缅英军及英美侨民500余人
本书以世界海军史的宏阔视野,探讨了清季海军的创建、民国海军的发展和抗战时期海军在香港的表现等问题,并对大陆近代海军史的研究作出了观察。十七篇论文内容上下贯通,搜罗资料宏富,注释详尽严谨,尤其注意对海外史料和论著的广泛利用,令人叹为观止;研究视角独特,运用断代性的海军知识,强调舰只在海军的核心地位,并加入型线图来助释舰只
历史是一部人类的战争史,中国五代宋元时期的战争尤为频繁而激烈。这些战争如何影响了中国的历史走向?战争背后的战略与战术又是如何演变的?它们对中国社会、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哪些深远的影响? 本书以时间为轴,按照历史演进和战争顺序,从五代十国割据势力的混战开始,到宋、辽、金、夏、蒙等力量之间的争夺战,再到元亡于农民起义,梳理了其
本书全面论述了自丰岛海战至刘公岛陷落,北洋海军全军覆没的全过程,最终得出结论:政治生态、经济状况、文化背景对海军的深刻影响,以及海军兴亡对国家命运的深刻影响,都是北洋海军交给我们的永久性课题,一个拥有18000多公里海岸线的国家,必须以十足的精力去完成这一课题,并交出答卷,只有这样,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才能真正实现。
本书以详细的史料探究了北洋海军威海基地的建设情况,对当前北洋海军威海基地的研究现状与可用史料、近代海防与威海防务设施的建设情况,水师机器厂、演武厅、码头、医院、学堂、灯塔等海军设施的建设情况作了详细说明。
为庆祝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2024年6月,民革中央与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历史研究院在北京联合主办了“孙中山与黄埔军校——纪念黄埔军校建校100周年学术研讨会”。本书即为研讨会会议成果的集中体现。该书分为“孙中山与黄埔建军”“共产党人与黄埔军校”“黄埔军校面面观”及“附录”部分。本书精选论文19篇,为从事相关领域研究的
本书主要对晚唐、五代、宋存在于敦煌的地方政权归义军所进行的政治仪式进行完整讨论,内容涉及唐宋礼制所规定的州县祭祀仪式在归义军执政期间的实行、归义军与中央王朝互动往来的进奉与接待天使仪式、归义军与周边少数民族及其他藩镇的交往仪式、归义军与地方民俗的传播仪式等。本书是以仪式作为研究视角对归义军政治史进行透视的全新尝试,是对
本书是一部历史通识读物,作者从军事后勤的角度来探讨明代的战争及国家兴亡。全书共分为“开疆”“守土”“坍缩”三个部分,作者围绕明代的历次重大军事行动,深入分析军事背后的后勤补给线,以及明朝廷做出的种种政治决策。
本书充分运用国内外抗日战争研究史料,对新四军江苏根据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进行专题研究。新四军挺进江南后,先后在江苏建立和发展了苏南、苏中、苏北等抗日根据地。由于江苏重要的战略地位,江苏抗日根据地长期与日军、伪军斗争。在这种形势下,其在民主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教育、社会建设的宝贵经验不仅为新中国各方面工作所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