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战结束后,移民问题在美国重新泛起。从杜鲁门政府至约翰逊政府,美国社会各界就接收外来移民问题展开激烈辩论和博弈,最终导致美国移民政策发生重要转变,即选择移民的基本标准从以种族和民族属性为中心到以与美国公民和永久性居民的亲属关系为基础。二战后这场围绕移民问题展开的争论及其引发的政策变革,对美国社会产生了巨大而持久的影响。
美国的政客和美国人民,当然还有世界上其他地方的人,常常都认为美国是世界上很伟大的民主国家,但本书却以一个外国人独有的视角,揭示出美国民主制度内在的种种吊诡和悖论——这些都是美国人“灯下黑”常常看不见的:美国民主制度的基本原则实际是非常不民主的。 本书写道,一方面,美国的建国之父们强调政治体制要能确保谨慎、协商,制衡以及
本书是中国第一部有关拉丁美洲政治的研究生教材。本书2006年第一版出版后,受到国内众多高校师生的欢迎。此为第二版,本版力求在第一版基础上,以最新材料更加全面、系统、简要地阐述拉美政治发展进程、政治体制、政党和政党制度、政治思潮、社会团体和组织、拉美国际政治以及拉美主要国家的政治发展。
本书从国内安全和国际安全两条路径论述了美国20世纪30至50年代安全体系的构建过程:第一条路径通过分析影响美国国内安全体系构建的诸多要素,例如美国国家安全考量、美国政治-经济-社会形态、相关法律的制定和完善、民防机制的建立技术等,对美国安全体系做出整体分析;第二条路径分析冷战与国际安全环境变化,同时分析美国主导建构的国
《街边社会》是一部关于犯罪和侦查的故事,作者以极富张力的笔触讲述了对一起美国黑人谋杀案进行线索调查、取证和维护司法公正的过程,近距离地描摹了一群洛杉矶警探的形象,同时呈现和探讨了由于美国严重的司法漏洞和执法不力,黑人这一群体深陷于怎样的悲剧之中。本书出自《洛杉矶时报》备受赞誉的记者吉尔•里奥维之手,
本书为*人文社科基金青年项目后民权时代美国种族主义思潮研究的结题成果。美国进入后民权时代后,种族主义思潮大致历经以下五个发展阶段:(1)上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弱化白人优越形象,开始出现白人性或白人族群认同的论调;(2)上世纪80年代,强调种族中立和秉持所谓无视肤色论,在国家政策层面淡化或回避种族议题;(3)上世纪
一直以来,美国城市边缘的大片郊区被人们视为中产阶层的理想居所:这里有着优美纯朴的田园风光、造型别致的独栋别墅以及温暖和善的人际氛围,彰显着中产人士的风貌。美国历史学与城市研究教授福格尔森通过清新流畅的文字与准确翔实的数据,将限制性契约在郊区的发展史娓娓道来,并详述其持续影响力,为人们展现出美国郊区鲜为人知的一面,如地块
本书是哲学学者刘小枫最新的随笔集,以文学的笔触展开,讲述其回复一位美国波士顿的朋友在写给他的电邮中提出的许多中美两个国家之间文化政治差异的问题。作者此文或者说回复,以一个中国学者的视野和立场,对中美两国不同的政治体制作出阐释,从历史和哲学的深层角度分析了美国的立国政策和国家政制。美利坚立国三百年,缘何在国内、国际政治中
在本书中,总统制研究权威查尔斯·琼斯对美国总统制进行了极为精准的考察,资料丰富,见解深刻。作者大量着墨于安德鲁·杰克逊、富兰克林·罗斯福等强势总统如何强化了总统所辖机构的权力,分析了价值理念、前任总统遗产、与国会的关系、外部事件的冲击等因素如何影响着总统的权威。此外,作者还探究
美国选举的参选率比绝大多数成熟的民主国家都要低得多。原因或许在于,虽然许多美国人既不支持民主党也不支持共和党,甚至对两党都没有好感,在美国却只有这两个政党有机会获胜,因而缺乏竞争。又或者是因为,在美国的竞选活动中,就大多数立法机构选举来说,现任议员获得的捐款都明显过高。本书带领读者去探究此类问题,以局内人的视角展示这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