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期是西方社会的关键转折点。城市人口剧增,铁路、轮船等现代交通工具提升了对人与物资的快速运输能力,大规模的城市生产和消费因此成为可能。与之相伴,现代企业、金融、保险、商业、教育、娱乐都相继涌现。 敏感的作家们马上意识到,他们置身其中的不只是地理扩张的城市,更是一种全新的生活方式,它瞬息万变、繁复多样,仿佛一部永
二十一世纪以来,茅盾研究在持续推进,每年都有数百篇相关学术论文发表。茅盾的作品呈现出“社会现代性”和“审美现代性”交错、混杂的景观,依然存在巨大的阐释空间。特别是茅盾作品中所表现的现实主义品格,恰恰是当下文坛所缺乏的。他在小说中对历史事件和社会生活的真实再现、对复杂人性的深刻揭示,都是留给中国文学的宝贵遗产。站在新世纪
本书旨在为曾经师生合力奔赴的思想历险“立此存照”,以备日后精进。其中每一篇各具备完整性和独立性,聚在一起,又能呈现一门课程的创新式构架,体现教师的教育理念和灵魂。全书以案例的方式,生动、深刻地呈现出一门课程的精魂,不仅可以为相关专业的学生提供汲取知识和提炼学法的参考,而且为讲这门课的教师提供了知识整合和掌握学情的生动资
本书是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现当代文学课堂”丛书之一,也是中国大学慕课课程“中国现当代文学名作鉴赏”的配套教材。本书涵盖小说、诗歌、散文和戏剧各种文体。主要内容包括:莫言《红高粱》导读、李碧华《胭脂扣》导读、当代散文家之巴金和杨绛、海子和昌耀的诗、路遥《平凡的世界》导读、赵树理小说导读、艾青诗歌赏读、萧红《小城三月》导读
《关键词》是武汉大学文学院主办的学术集刊,依托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文论关键词研究的历史流变及其理论范式构建课题组,由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发行,每年出版两辑。
中国文化具有一种天然的(历史的)审美特质,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和生活方式具有一种自发的审美倾向,中国美学正是中国文化审美特色的集中体现:那种对灵魂与肉体合一的永生意念,那种在自然物态中体悟诗韵节律的生命意识
由中国现当代文学到明清之际的思想文化,作者一以贯之的是对“人”的兴趣,对士大夫——知识者的兴趣,对心态、精神现象的兴趣。明清之际人物的生动性,和由他们共同构成的“历史生活图景”的繁富色彩,那些贴近士大夫的人生境遇的思想,更直接地反映着他们在这一历史瞬间的感受与命运,他们回应冲击、震撼的思想。无论明清之际士人的经世、任事
字里行间反映了农村基层文化干部的成长历程,具有现实意义
本书是一部全面探讨20世纪中国文学变迁与发展的著作。主要内容包括20世纪初的中国文学、文学革命时期的中国文学、革命文学时期的中国文学、战争时期的中国文学、新中国十七年时期的中国文学、20世纪七八十年代的中国文学以及20世纪90年代的中国文学。书中不仅概述了各个时期文学的主要特点和成就,还深入探讨了文学与社会、历史、政治
本书对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的千余种文献进行系统整理,构建了互补互证的文献资源体系,为建立兼具古典性与当代性、中国性与世界性的中国文学阐释学提供了坚实的史料基础。书中揭示了中国当代文学阐释学区别于西方文学阐释学的独特性,强调了以应用为导向的中国文学阐释学对世界文学阐释学的重要贡献。通过分析不同文学阐释学中国范式所蕴含的中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