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主要由作者发表的关于河南作家作品的研究文章(包括作家访谈)组成。全书内容共有四章,分别是思潮论、作家论、作品散论禾作家访谈录。按照篇幅和主题分为几个专辑,涉及长篇作家、问题、现象专论,作家作品短评,题材则涉及诗歌、小说等。探讨了“河南文学”“非虚构”等文学思潮和地域文学现象,主要针对河南本土作家进行研究,兼及和透视
《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5》(精编版)(第三版)是在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编的《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2020》(精编版)(第二版)的基础上修订而成。该教材首版于2011年,自出版以来,深受各高校教师学生的欢迎,被广泛采用,年均销量一万册左右。这个教材的突出特点是,将中国现代文学史(1915—1949年)与中国
本书以文学社团为研究视角,系统考察五四时期文学社团的兴起背景、组织形态及其对新文学发展的推动作用。通过这一研究,揭示文学社团的聚合、流散、分化与另一种形式的集结,本质上反映的是现代作家在各种思想浪潮中找寻精神认同和精神栖息的过程,是一种主体精神在搏斗中得以确证的过程,通过探寻社团与新文学思潮的流变历程,得以回归到现代文
本书主要选取了巴蜀、岭南、东北、西北、西南、海南等地区的文学故事,题材包括神话传说故事和现代的文化故事,既有对文学家、诗人等的介绍,如巴蜀地区的司马相如与卓文君、文坛三苏,文学大家陈子昂等;也有对文学作品的简述,如古代的哀情悲剧《娇红记》、康有为的《大同书》等;还介绍了部分文学作品的创作过程,如郭沫若与“女神”的诞生、
《中国古代文学精讲》为国家级一流课程的配套教材。分为“上编”“下编”两大部分。“上编”为课程精讲,包括先秦文学、秦汉文学、魏晋南北朝文学、唐代文学、宋代文学、元代文学、明代文学、清代文学。“下编”为作品导读,按文体分类,各选代表性的作品进行导读和赏析,包括诗歌、散文、小说、戏曲等。每个章节均配套练习题目,巩固学习内容。
作者自博士论文开始研究香港文学,至今已有30多年的历史。《小说香港》2003年在三联哈佛燕京丛书出版后,在海内外颇具影响,目下已经成为香港文学研究奠基性著作。《小说香港》完成后,作者深感香港文学缺乏报刊史料建设,从此投入香港报刊整理工作。香港报刊多不存国内,而是在香港及其他地方,因此这项工作特别辛苦。作者去了大英图书馆
图书内容为2023-2024年中国现代文学馆馆藏文物文献研究文章的汇编,是中国现代文学馆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文化思想,落实让文物活起来的要求,努力打造人气活跃的文学现场、让人敬重的文学阵地、数字赋能文学的亮丽窗口,守护中华文脉,保护、传承、研究、展示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是中国现代文学馆为方便读者进一步了解这些宝藏,编辑出版
《乐死人的文学史上古夏商周篇》以幽默风趣的语言风格,再现上古夏商周时期帝王的漫漫人生路,讲述文字、神话的发展历程。书中穿插的人物对话生动有趣,配以丰富的插图和四格漫画,使历史事件更加直观形象,让小读者们在阅读故事的同时,掌握上古夏商周时期的历史、文学知识。
本教材是由浙江省中国语言文学类专业本科教学指导委员会经过认真商定确定的大学本科及硕士通用专业教材。在编排思路上,本教材遵循历史发展的主要脉络,根据不同思潮出现的历史时段,形成一个以时间为主轴、兼及不同思潮交叉影响的有机整体。每种文学思潮的阐述,分为文化背景、思潮发展过程、思潮主要特点、文学史意义与局限等,将代表性作家创
本书以天津文学发展历程为脉络,以中国当代文学史、学术史和思想史为背景,重点观察一些曾经引起重要历史和社会影响的文学现象和关键作家,以及当下引起广泛关注的青年作家及其背后的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新中国全新的文学文化体制的特质以及改革开放背景下社会主义文学的迭代更新。在这样的思路下,本书的论述涉及到梁斌、孙犁、蒋子龙、冯骥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