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清末特别是“五四”以来,中国受到了外来文化的多次强有力的冲击,国外文学对国内民众思想的启蒙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而中俄文学关系是其中重要的一页。本书作者综合大量两国文学交往史料,梳理了从清末直至21世纪的中俄文学译介史,对中俄文学之间的作家作品比较、风格流派、思潮交汇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全书分十章,按照时间顺序展
本书共4编27章130余万字,分为清初的文艺思想、清中期的文艺思想、清代前中期的其他文艺思想三个部分,全面论述了清代(不含晚期)文艺思想的发展。本书在论述每一个时期的文艺思想时,都将该时期的文艺思想分为诗学、散文、词学、小说、戏剧、绘画、书法、园林、音乐等部分加以专题的论述和阐释,专题论述部分都既有概述阐释又有以代表性
口出(口出以为言)为口头表达,笔书(笔书以为文)为书面表达,本书讨论口出与笔书的各自表达特点,详述古代经典著述中对口笔之辨的论述,讨论口笔之辨在中古文学史上的表现,如口出以为言的文学活动、文体生成与口出笔书的关系、文学批评的口出舆论派与笔书著述派等,讨论先秦汉魏六朝著述从口出到笔书的形成过程。本书拓展出中古文学史研究新
作者以“前警察”和公益基金会创办人的身份,用自己做过警察的体贴之心,采访了数量众多的普通警察,警种涉及刑警、交警、缉毒警;此外还有警察的得力助手警犬也难得地进入了书写视野。全书冷静客观又真实温暖地记录普通中国警察为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所做的贡献,书写他们不事张扬的奉献精神以及埋藏在日常工作中的英雄主义情怀。《讷河往事》是
本书由七章组成,分别从《哈姆雷特》汉译的发端、发展、兴盛、繁荣、高潮等不同阶段考察世界名著在中国的接受历程,探析《哈姆雷特》百年汉译的史实、特征和发展脉络,对莎剧翻译史、莎剧翻译批评等均有较高的学术参考价值。同时,总结原著中国形象塑造中的各种合力,探索典型译本的经典化传播手段,有助于反观中国文学经典的外译之道,为当代中
《中国中古文学史》一书为扬州大学文学院顾农教授所著。本书所述内容是汉末三国两晋南北朝至隋这一历史阶段的文学史,前后跨度凡400余年。本书纵向上以时代分期为据,叙述了中古文学在各历史时期的继承与创新:建安之慷慨、正始之玄远、西晋之绮靡、东晋之风流、南朝之新变、北朝之贞刚……;横向上,南北地域间文学的碰撞与交融、民间口头文
市民文学是封建社会后期于市民阶层中兴起后流行于都市的、通俗的、表现市民社会的文学。该书探讨了中国市民社会与市民文学的诸多理论问题及其在近世的命运。作为我国*一部市民文学史,其在整体架构与表述方式等方面皆有所创*,对某些有争议的问题亦作了较深刻的评论。该书具有较高学术价值。本补订版作者又收录了他的另几篇作品。
本书是集合大西北文学研究的文集,立足于大西北广袤且丰富的土地,发掘西北人、西北事的文学现象、文化事件,对其深入评析,截取地域侧面深入挖掘以期对文学研究有所裨益。 本书力立足大西北,面向全国,参与当代文学与文化前沿建设,介入大西北文学与文化发展进程,注重理论创新和现实意义、历史感和当代感、学理性和前沿性相结合。 陕西师
本书通过查阅资料与实地走访相结合的形式,对鲁迅艺术文学院的建立、发展、专业与课程设置进行查考,着重对1945年抗战胜利后,延安鲁艺迁到东北办学后的一段历史进行次系统的搜集与整理,力争还原1948年11月2日东北鲁艺文工团随部队进入沈阳后,东北鲁艺一系列的历史发展与演变,全面总结鲁艺在辽宁取得的成就,对在辽宁传承鲁艺精神
左翼文学是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无数革命先驱在思想文化领域取得的成果,与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密切相关。中国左翼文学的在场者和实践者,往往也是中国早期马克思主义的接受者和传播者。而所谓文学现场研究,我们的理解是,在借鉴文学场(布尔迪厄)、历史叙事(海登·怀特)、总体历史(福柯)、活着的过去(科林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