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聚焦于古代马其顿的起源、历史与文化演进,重新审视了这一在希腊史乃至世界史上意义深远的族群国家。作者深入探讨了该地区的土地、语言、信仰、风俗、政制等一系列问题,梳理了马其顿自肇基至亚历山大大帝征服的漫长历程。在浓墨重彩的腓力二世与亚历山大大帝篇章之余,马其顿社会中的统治者与普通民众之间的互动与联系也以全景式的面貌鲜活
这是一部详细讲述拜占庭帝国从诞生到衰亡的历史著作。从公元330年君士坦丁大帝将罗马帝国的首都迁至希腊城市拜占庭(更名为君士坦丁堡)到1453年这座城市被土耳其人攻陷,拜占庭经历1000多年的岁月,是古代西方封建王朝中最长久的帝国,它的建筑、艺术品和文化堪称人类的奇迹,基督教文明更是在这个国度快速发展,到达顶峰。英国历史
米哈伊尔·普塞洛斯是11世纪拜占廷帝国的历史学家,其著作《编年史》共7卷,记载了976—1078年间的历史事件,涵盖从瓦西里二世至米哈伊尔七世的14位拜占廷统治者。本书是关于米哈伊尔·普塞洛斯《编年史》的一项综合性研究,对作家和作品进行比较全方位的解析,重点在于普塞洛斯关于拜占廷帝王“形象”的塑造和评价。本著作还详细梳
《光明时代》是一部关于中世纪历史的书,作者以新的视角,重新审视中世纪历史,驳斥了世人对中世纪的普遍误解,捕捉了这一历史时期的复杂和人性。作者认为,中世纪是罗马文明的延续,不是停滞的黑暗时代,而是不同民族和地域交流、流动的时代。本书以全新的眼光看待罗马的陷落、查理大帝、维京人、战争、异端、黑死病,以及伊比利亚的多宗教等等
公元七世纪初的罗马帝国,在内乱与外敌的双重重压下濒临崩溃。危难之时,英雄希拉克略在埃及举起义旗,推翻暴君,加冕为帝,随后卧薪尝胆十余年,终于一举击败了罗马劲敌萨珊波斯,收复全部失地,迎回真十字架,又一次拯救了帝国。然而,罗马的复兴是短命的。一场即将改变中东,乃至整个世界版图的风暴正在阿拉伯半岛中酝酿。一个古老的民族,在
君士坦丁堡横跨欧亚大陆,占据着得天独厚的战略要冲之地,是东西方文化的交汇地和战场。本书以1453年穆罕默德二世作为一个征服者骑着白马进入君士坦丁堡为开端,引人入胜地叙述了该城在成为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之后的双重角色:既是欧洲体系的组成部分,又是吸引着从巴黎至伊斯法罕的民众和思想的磁石。本书的结尾是奥斯曼帝国的最后一任统治者
全书将11—12世纪拜占庭经济和社会文字史料,分为七类进行整理,即历史作品、档案资料、修道院文献、圣徒传记、书信、演讲辞、以及文学作品,分别介绍了作者、手抄本、出版和现代语言译本情况、内容大意或者提要或者全文翻译、在经济和社会方面的史料价值等。本书还详细介绍了11—12世纪拜占庭史料查找利用的重要工具书、史料汇编、史料
拜占庭的查士丁尼时代是一个伟大的时代,经历了政治和文化上的伟大复兴,国家的疆界再度扩展到整个地中海世界以外,然而这种辉煌的成就维持的时间却非常短暂,在查士丁尼统治末期,帝国便出现了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这主要源于战争频仍导致的国家财政无以为继,而波斯的入侵、蛮族的反抗、内部基督教纷争等问题,使得查士丁尼之后的君主们逐渐
A.A.瓦西列夫是国际历史学界公认的、20世纪拜占庭历史和文化研究权威之一。其所著《拜占庭帝国史》是在大量分析拜占庭的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又充分利用了前人的研究成果而撰写的一部经典巨著。作者摆脱了以往研究拜占庭的政治军事传统,把拜占庭的文化成就置于与政治方面同等地位,全面阐述了拜占庭在文学、考古、艺术、建筑等各方面所取得
《欧洲霸权之前》是著名社会学家珍妮特·L.阿布—卢格霍德的代表作,也是一部全球史经典。本书对欧洲霸权形成之前的世界体系进行了开创性的研究,首次描述了前现代的世界体系。按作者的划分,1250—1350年是前现代世界体系的关键时期,当时的世界可划分为三大世界性的体系:欧洲、中东及亚洲。作者对这三大体系各自的经济、政治以及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