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犹太战争》是约瑟福斯的第一部著作,大约成书于公元75-79年,主要是根据他对犹太独立战争(公元66-73)的记忆、罗马军队统帅韦斯帕芗的回忆录,以及犹太王的书信写成。原书分为七卷,内容包括引发犹太人反抗罗马政权战争的各种原因,加利利等地区的战争情形,罗马军队对耶路撒冷的围困直至攻陷,战争结束及其后果等。作者本人是战争
本书堪称一项思想实验。作者通过考察23位古今中外历史学家关于国家和文明兴衰的研究,提炼出12个足以影响文明兴衰的驱动力,并以此为切入点,回顾和反思了三千年的犹太历史。本书打破学科边界,广泛涉及经济学、遗传学、人口学、宗教学、环境政策等方面,通过犹太历史与文明兴衰理论的互鉴,展望犹太民族的未来,为决策者提供参考。
从20世纪初开始,中国文人开始关注犹太人,尤其是在中国的犹太人,但对于犹太宗教和哲学的学理研究甚少,对于犹太教与中国文化建设的意义更鲜有问津。本书较为集中地探讨了犹太教与儒家思想之异同以及现代犹太教的转型给予中国文化建设借鉴意义等问题,阐述了近现代以来的犹太人是如何处理民族性与普遍性、传统与现代、神圣与世俗这三对矛盾关
本纪念版对2006版中译本做了全面修订,并增添了25周年纪念版前言,力图呈现一个更的译本。本书是当代人类学反思的经典理论著作,具有里程碑式的意义。在出版后的几十年里,它成为国际人类学界引用得较多的一本书,并且在人文科学及其他社会科学领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本书收录的11篇论文围绕人类学知识生产过程中的文本写作这一环节,检
本书将把量化民族志中的关键概念、工具和方法梳理成三个部分。 部分包括2、3、4章,梳理了质性和量化这两种截然不同的研究方法的知识基础,以便在量化民族志这种新方法中着手建立两者之间的联系。 第二部分包括5、6、7章,介绍了将质性和量化研究相结合的关键理论和研究实践。第5章介绍了如何组织和整理质性资料、数据,使其能被用于定
犹太人的故事:漫长的流离(1492~1700)
二战期间,纳粹在欧洲大陆大肆追捕犹太人,因荷兰当局的大力配合,阿姆斯特丹、海牙等地的犹太人家庭时刻笼罩在巨大的危险和恐惧之中。为了躲避追捕,犹太女孩小利恩被父母交付给地下抵抗组织中的寄宿家庭保护,历经多次躲避和逃亡,目睹无数同胞遇害,她终在战争中幸存下来。作者范埃斯的祖父母一家是保护小利恩久的家庭,然而,由于战后的一场
犹太民族有着悠远的文化传统和非凡的历史命运,在几千年流散世界的漫长过程中,制造并呈现了人类历史上至为奇特、复杂的文化史实。本书以文化综观的视野,对犹太文化沿革中具有典型、关键意义的史实、要素加以梳理辨析,特别是对犹太文化的流程与结构、犹太人的思想方式与生存机智、文化母本与现实表征、宗教精神与审美文化等重要范畴进行了系统
公元70年,犹太人还是主要分布在以色列和美索不达米亚地区、以农业为生的半文盲族群。到了1492年,犹太人已经成为了精通手工艺、商业贸易、借贷业和医药业,遍布东至印度芒格洛尔、西至西班牙塞维利亚的广袤地区的族群。是什么造成了如此重大的变化?《被选中的少数》从经济学视角分析了这一千多年间犹太民族发生翻天覆地变化的缘由,指出
犹太人是苏联历史上特殊而又重要的一个民族。无论在革命还是建设时期,都对苏联社会发展做出过重大贡献。本书以苏联犹太人反法西斯委员会为中心,主要论述了从1941年卫国战争爆发到1953年斯大林去世这一重大历史时期苏联犹太人在党和政府领导下对打败法西斯所做的贡献,二战结束后苏联国内的反犹运动及其影响。作者利用了大量俄罗斯、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