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套“中国历史故事”以二十四史、清史稿、通鉴等正史为底本,生动讲述各个朝代的著名历史故事,从而串联起整个历史发展轨迹。讲历史故事的同时也讲解相关传统文化常识,提示对历史的理性思考,是学生了解正史、拓展视野、启迪思考、认识自我的历史启蒙书。史实可靠,讲述生动,插画幽默。
《通鉴》是司马光在其助手刘攽、范祖禹、刘恕等人的通力协作下,历时十九年编纂的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 《通鉴》以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前403)为开端,这一年周王正式承认三家分晋,因为史书的目的即在于“史鉴”,司马光于此作了第一篇议论——“臣光曰”。下迄后周世宗显德六年(959)。和《史记》有所不同,司马迁的目标是“究天人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的天下为公、民为邦本、为政以德、革故鼎新、任人唯贤、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厚德载物、讲信修睦、亲仁善邻等,是中国人民在长期生产生活中积累的宇宙观、天下观、社会观、道德观的重要体现,同科学社会主义价值观主张具有高度契合性。中央党校“中华文
本辑为“日藏写本与东亚汉文学”专号,收入约20篇有关东亚汉籍与汉文学研究的最新论文。分为“日藏写本研究”“东亚历史文化交流”“东亚汉文学的整体观照”“东亚汉文小说的新视野”“东亚的经典诠释”等专栏。本辑向学术界介绍了一些有关中国古典的新资料,如有关庾信《哀江南赋》的朝鲜注释、日本空海《秘藏宝钥》、藤原敦光《秘藏宝钥钞》
本书是作者海外汉学研究近三十年的积累。作者认为,海外汉学作为一种学术史文献,也是中国学者不可或缺的研究资源。书中的论文,不仅涉及早期法国汉学史,而且下迄二十一世纪的欧美中国文学研究;既有对著名汉学家及其学术著作的专题研究,也有对海外汉学著作翻译和英文本中国文学史著作等的专题探讨。本书以《凿壁借光》为题,意在提倡面向国际
《资治通鉴》是由北宋司马光主编的一部多卷本编年体史书,共294卷,历时19年完成。主要以时间为纲,事件为目,从周威烈王二十三年(公元前403年)写起,到五代后周世宗显德六年(公元959年)征淮南停笔,涵盖16朝1362年的历史。《资治通鉴》是中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在中国官修史书中占有极重要的地位。本书从篇幅浩大的《资治
《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首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包括十二本纪(记历代帝王政绩)、三十世家(记诸侯国和汉代诸侯、勋贵兴亡)、七十列传(记重要人物的言行事迹,主要叙人臣,其中最后一篇为自序)、十表?(大事年表)、?八书?(?记各种典章制度记礼?、乐、音律、历法、天文、封禅、水利、财用)。《史记》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万六千五
本书是文史普及读本,是史学大家、中国《史记》研究会会长张大可的力作。 作者讲解文史名著《史记》,别具一格,内容扣紧文、史、哲三个方向展开,评说《史记》对中国文学及史学的贡献,精选了先秦到汉武帝间杰出人物的事迹,其中有帝王、将相、世家公子、谋士、教育家、武士、辩士、刺客等,聚焦人物命运,深入探究人性,可读性极强。更重要的
本书以华人华侨及其生活与事业为研究对象,循南海航路、中南半岛出海之路、东海航路、太平洋航路、印度洋大西洋航路这些古代海上丝绸之路各航路,长时段、广视野、系统性、综合性地探索了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国家与地区中国人的移民路径、生活内容、事业发展以及精神和物质贡献,各航路上货物流通情况,自汉代海上丝绸之路萌芽写起,至清朝统治结束
《社会史研究》由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主办,本书是社会史研究方面的学术辑刊,一般情况下常设专题论文、学术评论、资料选编三个栏目,专题论文刊登社会史或相关领域的理论、方法、实证性研究成果,学术评论刊登与本辑主题相关的学术史书评,资料选编主要选登山西大学中国社会史研究中心所藏资料,并根据实际进行调整。本书为第14辑,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