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延续五千年,史书记载从未断绝。《论语》《史记》《左传》《孙子兵法》《资治通鉴》《开工天物》……祖先们在龟甲、竹简、绢帛、纸张上一直记录我们的历史,讲述我们的故事。这是先贤智者留给后人的丰厚遗产,也是是后世学子的必修之课。聚焦中华优秀文化典籍和知名古代思想家,从民俗、艺术、思想、制度、科技、工程六大方面,为当代儿
《欧洲早期汉学史——中西文化交流与西方汉学的兴起》以古希腊、罗马对中国的认识为开端,从地理大发现、传教士入华着手,从认识和想象两个角度,从互动与交流的视野,梳理欧洲早期关于中国知识和形象的形成以及在这一过程中中西文化的交流互动。作者认为互动的交流、相互的影响、共同的创造是16-18世纪中西文化交流史的根本性特点,并基于
传统文化来自祖先对生活的体验,原本是活泼泼的,古人觉得有用,于是撰刻成文辞,蛰藏在经典之中。本书试图勾勒出日常生活里人们对传统的无心之感,让文化从古老的典籍中跳跃出来,触碰纷繁多彩的日用俗常,感召当代人的平凡时光。
《资治通鉴》从战国写到五代十国,生动展现了16个朝代1362年历史中一个个活生生的人和故事,可以说是中国政治和文化遗产的大数据和案例集。本书为华杉讲透资治通鉴系列第30册(公元907-935年),主要讲述后梁和后唐两朝历史。公元907年,梁王朱温废唐哀帝自立,改国号为梁,史称后梁,唐朝正式覆灭,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
“人是太复杂的一种动物,其复杂程度有时让人类自己也瞠目结舌。”被贴上各种标签的历史人物,尤其难以书写。 知名历史学者张宏杰独辟蹊径,“不批判也不仰视,他只是抱着悲悯之心,替他笔下的人物设身处地,悲欢与共”。大众耳熟能详吴三桂、曾国藩、慈禧、朱元璋等历史人物就这样被撕去各种光怪陆离的标签,展示了他们在善恶的纠缠中,
《中国传统文化常识大典》内容涉及天文、历法、乐律、地理、职官、科举、姓名、礼俗、宗法、车马、饮食等诸多领域,介绍了众多中华文化常识,能帮助孩子全面了解中国古代文化面貌,理解传统文化的精神实质,体悟中华传统文化在当代生活中的价值。全书紧贴中小学传统文化教育指导标准,精准指向古代文化常识版块,全面覆盖高考古代文化常识考点,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仅是中华民族战胜种种艰难险阻而薪火相传的伟大精神瑰宝,也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重要精神支撑。本书以“‘第二个结合’与新时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发展研究”为题,立足于马克思恩格斯传统文化批判观、转化观、发展观,系统阐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历史发展、中华优
《传统文化研究》是苏州市传统文化研究会(隶属于苏州市民盟)不定期出版的学术论文集刊,以传承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为宗旨,稿源主要来自高校和苏州地方文史学者,曾多次获得苏州市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第27辑包括业绩难忘、吴地人文、江南书香、稽古图新、三吴名贤、历史文献、文学艺术、弦索论艺等8个栏目,共43篇文章。内容囊括明清以
《资治通鉴》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通史巨著,它以深邃的历史眼光,全面总结了历朝历代的历史经验、教训与智慧,记录了上起春秋战国,下至宋朝建立之前,总共1362年历史发展的轨迹。编年体虽然有叙述史事发生次序分明的优点,但也有导致史事纪录支离破碎的缺点,因此作为一部经典史学名著,《资治通鉴》一向有“号为难读”的“美誉”。张伟
本丛书紧紧围绕两个结合,全方位、多领域解读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一系列重大理论和实践前沿问题,对于当下深入学习领会党的创新理论所蕴含的道理、学理、哲理,切实理解和践行两个结合的核心内涵和时代价值,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丛书视域宽阔、解读权威、通俗易懂,是一套不可多得的学术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