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更易读的远古史,将古汉字中承载的远古信息原汁原味地呈现出来,让您不用肉身穿越就能真切地触碰远古文明。这也是一部更耐读的远古史,全书包含信息量极大,从时空观到断代史,带您领略那些从未见过的远古胜景。这还是一部更具探索精神的远古史,用最质朴的方式还原一部可信的人的远古史,而不是不可信的神的远古史。
淮河流域是中华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淮河文化是安徽的四大文化圈之一。淮河文化因基本上均在安徽淮河两岸,作为区域文化,是炎黄子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稿共分五章,分别介绍了淮河流域的部族和方国、早期水利的开发与利用、淮河流域早期的文化遗存。本书稿融学术性与通俗性于一体,是普及淮河流域文化的权威读本。
《走向中央帝国》是一部讲述秦代以前中国历史演变和社会进程的历史随笔。和一般正统、严肃的历史著作不同的是,作者试图用轻松幽默、乃至诙谐调侃的笔法,为读者塑造出一个个有血有肉、生动活泼的历史人物形象,比正史中的记述更加亲切可感、更有人情味儿。并用这些重要人物,串联起上古神话时期到秦汉一统数千年间波澜壮阔、人物辈出的恢弘历史
李先生对中国早期文明起源的研究颇有见地,提出了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三阶段说,即古国-王国-帝国。在《华夏文明》以及其他书刊报刊上发表了很多相关的文章。这些文章既通过对某个器类,比如陶器、牙璋、原始瓷、宁乡青铜器等的研究,解读这些器类和中国早期文明演进的时空关系和互动关系;也通过对单个遗址,如良渚、陶寺、王城岗、禹会村、新
本书利用*新考古学研究成果,并辅之以文献学、民俗学、人类学、地理学、生物学等研究方法,一定程度上揭开了半坡、后岗一期、西阴、大汶口、红山、凌家滩、良渚、屈家岭和龙山等诸多考古学文化族属之谜,梳理出了公元前4000~前2300年华夏、东夷和南蛮三大集团成长、发展、壮大,以及相互之间交往、冲突和融合的发展脉络,揭示了炎、黄
2020年9月2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十九届中央政治局第二十三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通过深入学习历史,加强考古成果和历史研究成果的传播,教育引导广大干部群众特别是青少年认识中华文明起源和发展的历史脉络,认识中华文明取得的灿烂成就,认识中华文明对人类文明的重大贡献,不断增强民族凝聚力、民族自豪感。”《史前中国》一书讲述从早
元中国时代大致范围在公元前2300年—前1800年之间。从考古学上观察,公元前2300年是一个重要的节点。“这一年”位居长江下游流域、面积达290万平方米的良渚古城废弃,影响盛及千年的良渚古国毁于一旦。但同时,在偏僻的西北地区,位处黄河上中游交界地带、面积达400万平方米的石峁古城横空出世。最重要的是,在地处黄河中游的
这是一套写给孩子的上古中国史,全书分为神话时代、传说时代、夏商周故事3册,专为孩子潜心打造,以适合儿童阅读的方式讲述中国上古时期历史文化的灿烂源头,系统构建一个关于华夏民族的系统记忆,探寻从神到人的上古奇幻魅力,让孩子更好地了解和掌握中国优秀传统文化。这套书采用讲故事的方式解读中国智慧,避免枯燥,配以原创匠心插画,融合
本书分为唐虞猛兽图腾部落集团、祝融龙蛇图腾部落集团、两吴鸟图腾部落集团、姜姬部落集团、三皇玉帝及战国以来古史的整理倾向五个部分。以氏族部落图腾姓氏出发,运用人类学、民族学、神话学、考古学和文字学的理论,吸取前人的研究成果和当代考古学的发现,对流传至今的上古史传说作了全新的考证和诠解。
《史前中国》收录了作者荆三林先生自1935年以来发表在多种学术刊物(比如《学术世界》、《中国博物馆学会报》等)上的诸多文章。《博物馆学大纲》《史前中国》(上册)是其中最有分量的两部大部头著作,这两部著作分别于1941年和1945年出版发行。《博物学大纲》从博物馆定义始,对博物馆是什么,博物馆的起源、种别、功用、形式、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