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曾于1995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内容包括四个部分,第一编是作者于20世纪40年代初对凉山彝族地区进行田野考察的成果《凉山彝家》,曾于1947年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第二编至第四编分别是“凉山彝族今昔”“三上凉山”“半个世纪以来凉山彝家的巨变”,均是后来在新中国成立后作者多次再访
《蒙古社会制度史》是苏联学界首部研究蒙古封建制度创建及发展历史的著作,为蒙古社会形态的演变提供了经典的解释。作者弗拉基米尔佐夫认为,蒙古社会的历史就是蒙古封建关系发展的历史。全书以时间为序,分古代、中期、近代三个时期,并借助大量不同文字的材料与典籍,细致入微、全面丰富地描绘了蒙古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状况。他富有创
本书作为岭南古代文化及民俗文化研究的重要成果,力求以严谨的学术方法,系统梳理俚人文化考古发掘、民俗考察、文献搜集及研究的成果,强化俚人文化的内涵、功能、作用,以新理念、新视角深入挖掘俚人文化资源的内在价值,客观总结俚人文化的源流及发展状况,成为国内有关俚人文化研究的权威性成果。全书约35万字。
本书是我国著名民族学家、人类学家林耀华先生的代表作之一,是我国早期人类学民族志的代表作,也是凉山彝族研究的经典作品。本书是作者1947年对凉山彝族社会进行三个月实地考察后的田野考察报告,并于1947年以《凉山夷家》之名由上海商务印书馆出版,1961年出版英译本。书中分专项描述了彝族社会的地理历史、亲属关系、经济状况、社
本书站在理论与实践兼顾、个案研究与宏观思辨交融的多学科研究立场,以多学科交叉的学术视角探讨壮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诗性传统的延续路径,将文化遗产保护理念同文化建设的进程相结合。全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主要借助国内外诗学研究的相关理论,从壮族民歌习俗、诗性传统壮族阐释壮族文化遗产隐含的诗性基因、诗性思维和诗性精神;下篇重点探讨
生长于西南边陲的少数民族,向来是我国人类学、民族学的重要研究对象,早在古代就已和中原民族相互“观察”和“审视”。本书从民国时期人类学家陶云逵的傈僳族研究为起点,援引从《云南志》到《滇缅界务北段调查报告》的大量史料,向前回顾三江并流区域傈僳族走过的漫长岁月,向后则延伸了学科发展及傈僳族研究逐步深入的路径,着重分析了傈僳族
汉朝与匈奴之间的战争几乎伴随了汉朝始终。四百年的汉朝有三百年时间都在研究如何解决匈奴边患问题。刘邦建汉不久,便和匈奴出现了白登之战,不过开场白是汉朝占据了下风,直到公元104年西域重归汉朝,三百年间汉朝与匈奴断断续续的战争才告一段落。在和匈奴的对抗中,还穿插了汉朝与大宛、莎车乃至先零羌之间的部分战事。书稿按照时间顺序展
作者为青海广播电视大学教师,主要从事地方文化研究。本书在2018年已申报过选题,并已办理重大选题备案,经民宗委审读,选题批复文号为沪新出(2019)394号。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青海玉树经济结构发生着从农牧经济向市场经济循序渐进的嬗变式转型。生产方式的变迁带动着社会关系、民间文化的剧烈嬗变。2010年4月14日玉树大地
本书集中收录作者研究中古时代与内亚各人群有紧密关联的各种名号的文章。通过分析这些内亚名号的结构、功能、语源、应用及流变,整理传统文献中某些难以理解的汉字音译语词,使它们发挥揭示历史复杂面向的作用。
《图说广东满族》是“图说广东民族与宗教”书系之一,集录了约600余幅关于广东满族的珍贵图片,力求以图存史,充分反映广东满族的全息图像。本书围绕广东满族自清初入粤以来的重要史迹,尤其是透过广东满族重视教育、历史遗迹和代表人物探寻其民族文化在广东的发展演变,充分展示了广东满族的民俗风韵和今日广东满族的新貌。通过对广东满族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