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书是由三位考古学家和古生物学家联袂撰写,围绕全球包括埃及的沙漠、中美洲的森林、地中海的古老城市、古埃及文明、安第斯文明、迈锡尼文明等人类重要城市和文明,展示了地球上不同区域和族群之文化、文明起源及其传播。书中涵盖了埃及王后墓葬、黄金木乃伊、亚历山大宝藏、《死海古卷》、兵马俑等30个重要且激动人心的考古、发现事件,作者
本书收集了作者从事考古教学与科研工作以来全部关于西亚、两河流域史前时代,以及关于考古学史和理论方法的论文。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对考古学史和理论方法对认识与反思,从宏观上对国内外考古学研究的过去、现在和未来进行理解;第二部分是对西亚、两河流域考古发现进行评介,并针对其中有待深入的基础问题,用中国考古学擅长的类型学
该书系统介绍了如何利用多模态探测技术对历史文物进行科学检测与分析,以无损、高效、精准的方式揭示文物的材质、结构、工艺及损伤情况,从而为保护、修复及研究提供重要数据支撑。多模态探测技术结合了光谱、成像、激光扫描、三维重建、微波与量子探测等多种技术手段,可以针对不同类型的文物提供多维度、精细化的信息,尤其适用于一些珍贵且无
本书主要探讨埃及、希腊、美索不达米亚、北美洲及南美洲等不同地区的古代文化,均围绕着一个独特且浪漫的主题——千百年前,古人如何照亮并体验夜晚?本书以9种古代文明为研究案例,通过对大量古代遗迹、文物、壁画、文献及口述史的研究分析,还原出古埃及文明、古希腊文明、古玛雅文明以及其他美洲古代文明的独特夜晚。
鍑是欧亚大陆,特别是草原地区长期流行的一种大型金属容器,具有明确的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鍑一经发明,很快就风靡于北方草原民族,并广为流传,是欧亚大陆草原地带游牧民族特有的大型容器。从公元前9世纪至公元8世纪,受中原周代青铜礼器文化的影响,鍑滥觞于中国北方农牧交错地带,渐渐流行于东到朝鲜半岛、西到欧洲腹地的广大地域,是欧亚
北京大学赛克勒考古与艺术馆收藏了数量丰富的中国古代外销瓷,时代自公元8世纪至20世纪初。本展览挑选了其中300余件展品,分为八个单元:1、凿空海疆——8-10世纪海上贸易的肇兴;2、海不扬波——11-12世纪海上贸易的平稳发展;3、万里扬帆——13-15世纪初的辉煌;4
中俄建交75周年之际,俄罗斯民族博物馆的展览是中俄文化交流年项目的一部分。是两国合作、互利、建立深厚友谊的成果,是中俄人文纽带不断加强的生动体现。本次展览展出的283件/套展品主要集中在19到20世纪之间,包括中国丝绸制作的长袍、中亚手工织物样本、伊朗丝毯、东南高加索地区的“克拉加依”头巾、伏尔加河地区芬兰乌戈尔民族丰
《世界考古研究动态(第三辑)》旨在增进国内考古界与世界考古学界的信息交流,推动中国世界考古相关学科的建设,由西北大学文化遗产学院、中国-中亚人类环境一带一路联合实验室合作编辑出版《世界考古研究动态》。本出版物英文名为CurrentTrendsinWorldArchaeology(CTWA)。暂定每年二辑。该出版物刊载世
本教程是“世界旧石器技术虚拟仿真实验课程(中英双语)”软件的详细使用说明和操作手册,主要包括中英文两部分,每一部分除了绪论外,由探索之旅、考核之路、实验平台操作与技术说明和术语解释汇总四部分组成。探索之旅包括世界旧石器文化概述、石器认知学习、石器拼合实验、石器技术阅读、石器技术绘图。考核之路包括理论考核、石器技术阅读考
本书挑选了百件有独特意义的藏品,从伊丽莎白一世(无敌舰队的画像)到纳尔逊勋爵(LordNelson)在特拉法尔加之战(BattleofTrafalgar)中所穿的军装等,配有近120幅精美的藏品图片,以时间顺序展示了格林威治皇家博物馆标志性的艺术品,其中包括一些近十年的新收购物件,每件物品都伴随着一个生动迷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