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里只有600年明清史?不,故宫里有一部5000年中华文明史!故宫不仅是明清历史的亲历者,集中展示了明清器物和建筑的精华,而且聚拢了5000年中华文明的文物精粹,它们是中华文化皇冠上的明珠,是中华历史留给我们的宝贵遗存。本书遴选具有代表性的故宫文物,从这些器物和建筑着眼,介绍一件件文物的历史内涵、时代背景和它们背后的
《红色濉溪》由政协濉溪县委员会组织编写,编纂历时两年,全书共20多万字,收录100来篇文章,分为濉溪县党史中的重大事件、重大活动、杰出人物、遗址遗迹四个部分,概要介绍了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党的创立、大革命、土地革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时期濉溪党组织的发展脉络、进行的革命活动,以及涌现出的濉溪县杰出人物。本书的出版,有助于
合浦是汉代岭南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之一,也是汉代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港口,本书通过对合浦汉墓的系统整理和研究,初步建立本地区科学分期标准,并结合相关的城址,探讨其与墓葬的聚落共存关系,为阐述汉代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复原合浦乃至岭南的汉代社会奠定了研究基础。本书是系统整理的合浦汉墓研究成果,对挖掘“一带一路”深厚的历史和
《荆楚文物》是荆州博物馆编著的系列学术文集。文集融资料性与学术性为一体,主要收录关于荆楚地区(即江汉平原及其周边区域)考古学、博物馆学、文物保护技术等研究的新发现、新成果。本书为此丛书的第6辑,收录了14篇研究论文、5篇考古发掘简报、1篇考古调查简报。研究论文涉及荆楚地区史前和历史时期考古学研究、古文字学研究、文物保护
本书是以山东省泰安市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岱庙博物院中的石质文物为研究对象,对岱庙内的100多块石碑、石刻、经幢等重要石质文物进行三维数字化建模、病害勘察,环境监测、结构安全监测等预防性保护技术的应用研究,并对运用于古建筑群的石质文物的保护体系进行了梳理与探索。同时,对这些石质文物的保存现状及存在的各种残损病害,进行了详
本书通过对整个长江流域商周时期考古学文化背景和青铜器的系统研究,展现了不同于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湖南出土商周青铜器群传统认识的新的解释体系,核心突出、相互关联,是长江流域古代文明研究的典型个案。
《西部考古》(第24辑)是在西北大学“211工程”经费资助下,西北大学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西北大学丝绸之路文化遗产保护与考古学研究中心、边疆考古与中国文化认同协同创新中心和西北大学唐仲英文化遗产研究与保护技术实验室联合编著的学术半年刊,收录考古调查、发掘报告及研究论文等共计22篇,以中国西部地区为立
本辑刊发考古简报4篇,公布了重庆云阳塘坊新石器时代遗址、湖北随州王家台东周至宋代遗址、四川蒲江盐井沟唐宋盐业遗存和山西涑水流域仰韶至商时期植物考古遗存的新资料。收录研究论文8篇,分别对二里头遗址与南关遗址、河套地区东周装饰品的特点及其文化渊源、长江中下游出土“人”字形截面铜剑的功能与流传、云贵高原和中南半岛镂空牌形首剑
本书以两周青铜匜为研究对象,通过对青铜匜的研究简史、定名与功用、型式分期、组合关系、地域文化风格、与相关器类之间的关系、起源与消亡等方面的考察,力求在系统收集整理两周青铜匜资料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对这类重要青铜礼器的研究与认识。
《长沙五一广场简与东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是清华大学出土文献中心召开的“五一简与东汉历史文化学术研讨会”的会议论文集。论文集以五一简为主,但不限于五一简,不少论文讨论了里耶秦简、走马楼西汉简、西北汉简、走马楼吴简等简牍,深化了对秦汉法制史研究、经济史、地方行政制度、文书学、古文字、书法史、西北边塞等多领域的认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