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论文集是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学前沿研究课程系列演讲结集,共分为5个篇章收录了18篇论文,围绕“民俗学学科建设和理论研究”“民俗学研究方法论”“民俗学的社会应用与非遗保护”“民俗与地方社会研究”“民间文艺研究”而展开论述,针对鲍曼的表演理论、实践民俗学的方法论、现代民俗学的性质等加以反思和重新审读。该论文作者在民俗学界有广
理查德·鲍曼(RichardBauman)关注口头艺术的诗学,但他并不把口头艺术简化为民间文学“文本”,而是把它作为“表演”。“表演”这一概念意味着特殊的交流模式或者框架,它包括了口头艺术的形式技巧、类型特征以及语用因素等。此外,“表演”意味着听众的参与。在口头艺术的表演中,讲述者承担了表演的责任,听众则具有品评的义务
本书是《“土著”之学:辅仁札记》的姊妹篇。本书是作者对昔日燕京大学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数篇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的读书札记,除了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作者还提供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论文作者的调研过程以及一些问题在当今的研究发展等内容。这些过去受到忽视的优秀论文既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同时也勾勒出了当时我国
本书结集了作者对于昔日辅仁大学关于民俗学研究的数篇本科和硕士毕业论文的读书札记,除了对论文本身的介绍,作者还给出了相关研究领域的背景、论文作者的调研过程以及一些问题在当今的发展等内容。这些过去受到忽视的优秀论文既是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民俗学研究的重要代表,同时也勾勒出了当时我国民俗学学科发展的断代史,而这些本身并非名
《「二〇世紀民俗学」を乗り越える私たちは福田アジオとの討論から何を学ぶか?》中文版著作 一场高手云集的学术论剑,对话日本民俗学会前会长福田亚细男继日本民俗学之父柳田国男之后公认的日本民俗学第二代领军人物,探讨民俗学的未来与出路
《陶思炎学术代表作/东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文丛》系作者的论文集,所收文章主要集中于民俗艺术学的研究,以及相关的基础研究,包括神话学、民间文学、文史探究、民俗传统、民间信仰等领域。文章均在国内外重要刊物公开发表过,其中有一些为获奖成果,具有较高的社会评价。论集中的文章既包括理论性宏观论述,又含有专题性具体研究,视角新颖,创
《以无形入有间:民俗学跨界行脚》是作者近四五年来风格大致趋同的学术小品抑或学术随笔的结集,涉及传统佳节、文学批评、剧场研究、非物质文化遗产、建筑伦理、城镇化、乡村日常、异域风情等多个领域,分为“时令?小悟”“剧场?漫步”“市井?名士”和“乡野?荒原”四个板块。文章起因各异,包括一本本有趣的小书、节令、时事、天气、观剧、
《国家·历史·民俗》主要介绍“国家”“历史”“民俗”的相关研究理论和方法,并重点关注在优选化下文化多样性思潮的运行中,女性民俗学者的遗产所保存的多元文化特质和个案样本的价值重估,以及民俗学的多元文化研究对国家社会文化建设的重要作用。
本书是有关利用影视设备进行文化活动记录的第一部结合理论性和实用性的指导手册,在中文和英文出版物中都没有类似的。本书依照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融合了Z新的观念,吸收了人类学和传媒学等学科的思想,当然,突出了民俗学的理念,更是结合了中国和美国的实际情况。同时,强调突出实用性,吸收了不同学科和行业的技术与经验,如在每章后列示
丹·本-阿默思是美国印第安纳大学民俗学教授,是犹太民俗、民俗学理论,以及非洲口头传统研究的著名学者。30多年前,他的关于母题的文章就已被翻译成中文,激发了国内学者不少人对母题的兴趣,此后的在承启关系中探求民俗的定义结构分析等理论一直为国内民俗学所重视。这本论文集是一本完整介绍他的学术思想的译文集,可以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