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和叙利亚之间的交往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史书先后将在古代叙利亚地区建立的国家称为“条支、大秦、“大食”等。随着中国和西亚一带交往增多,中国对叙利亚的认识逐步加深。为促进中叙人文交流,助力两国友好发展,满足中国观众多元的观展需求,中国文物
本书收录了七至十世纪朝鲜半岛相对完整的石刻碑志八十三件,分为“整理篇”“研究篇”两部分。“整理篇”首先对收录各篇石刻碑志断句标点,并依据现有研究做了相应的校注;其次,每篇石刻碑志都附有解题,阐述碑刻撰书情况、发现经纬、内容、收藏状况等,对一些重要的碑刻,此前研究者所写题跋文字亦在收录之列;最后,罗列各碑志相关收录情况与
本书作者选择近半个世纪以年来在蒙古国地区发掘清理的174座中小型匈奴墓葬资料(其中包括作者亲自参与发掘的额金河流域106座墓葬)作为主要基础材料,并参考俄罗斯外贝加尔、中国北方地区匈奴墓葬资料,在系统梳理匈奴中小型墓葬的考古发现与研究概况的基础上,对墓葬的分布特征与结构、出土随葬品及殉牲、埋葬方式与丧葬习俗等方面展开深
《东亚文明》是由南京师范大学社会发展学院文物与博物馆学系主办的学术集刊。本书为第3辑,分为先秦考古、历史时期文物考古研究、区域历史文化、域外遗珍、科技考古、考古学史、博物馆与文化遗产保护、田野考古报道8个部分,内容涉及商周青铜器纹饰、良渚文化北进、丝路背景下的茧形壶源流、明代陶瓷艺术与文人风气、玛雅文明与中华文明的比较
书是关于东南亚地区发现的铜鼓的全面记述和研究,共分为六部分。第一部分为绪论,简要介绍东南亚铜鼓的发现和研究,并对后续各章进行说明。第二部分介绍铜鼓的形状与结构,以及功能和用途。第三部分有关于铜鼓的装饰图案。第四部分是铜鼓的起源、扩散及分布情况。第五部分是铜鼓的年代,内容包括各地发现的铜鼓类型及其他相关的青铜器,并从历史
日本道观及其收藏的珍贵文物分类研究
2017年3月,一批阿富汗国家博物馆珍藏文物走进故宫博物院,以“浴火重光”为题,在午门东雁翅楼盛大展出。展览主题彰显了这批珍宝极其特殊而惊险的传奇经历,吸引广大中国观众的目光。故宫展览结束后,这批珍宝先后赴敦煌研究院、成都博物馆等6地巡回展出,所到之处皆掀起公众对阿富汗文明与文化关注的热潮。此展原计划第7站抵达南京博物
铜鼓是中国和东南亚共有的、最具代表性的一种古老(具有约三千年历史)的民族历史文物,它广泛分布于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各国,是中国南方和东南亚古代文化的共同载体,绵延至今,渗透到了这一地区各民族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承载着当地民族的宗教信仰、礼仪习俗、生活理想和审美要求等文化内容。可以说,中国南方(主要是西南和岭南)和东南亚构成
《亚洲腹地考古图记》是一部大型考古报告,是英国探险家斯坦因1913年7月至1916年2月,历时两年零八个月,行程约18000千米,东迄河西走廊,经塔里木盆地,西至阿姆河上游和伊朗,南自兴都库什山,经准噶尔,北达内蒙古西部地区,在这一区域进行的考古研究成果。考古报告记载了斯坦因沿途考察的古代遗址、墓地、道路遗迹与发现的大
本书为追溯亚洲文明的起源和发展历程,再现亚洲各国文明对话交流的历史轨迹,让更多观众领略绚烂多彩的亚洲文明,继续推动亚洲文明交流互鉴和“一带一路”建设,积极践行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亚洲文明对话大会的重要倡议,四川博物院联合国家交流中心择取巴基斯坦考古与博物馆司、大马士革国家博物馆、平山郁夫丝绸之路美术馆、柬埔寨国家博物馆、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