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变化正在深刻且全方位地影响着人类的生存和发展。应对气候变化将引发发展观念、发展模式、发展路径和社会文明形态的根本性变革,并在很大程度上重塑世界政治、经济和科技竞争格局。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首要任务就是要通过机制设计解决广泛存在的“搭便车”行为,使所有国家都聚焦聚力于气候变化问题的全球解决。本书第一篇分析百年未有之大变
本书首先对理解和应用光闪烁方法必需的“大气湍流”、“电磁波在湍流大气中的传播”,以及“微气象学”等领域的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做简明扼要的阐述;进而分别对近30年来各种光闪烁仪的发展,特别是近年新发展的可在几百米到10km尺度上观测感热、潜热通量的双波段闪烁仪(OMS),以及其资料处理和质量控制方法,结合台站的应用做详细
本书是第二次青藏高原综合科学考察研究"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之"滇西稀有金属资源现状与远景评估"科学考察综合研究成果的总结。以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为牵头单位的综合科考分队,采取"科学考察+综合研究+咨询建议+人才培养+服务地方经济发展"等多维科考范式,重点考察了滇西稀有金属资源现状、勘查开发和利用现状;
本书聚焦蒙古高原资源环境,以全球气候变化为背景,系统呈现其要素现状及时空变化格局。基于区域基础地理信息、卫星遥感、再分析数据、社会经济统计及实地科学考察等多个数据源,本书运用地统计学方法,在阐述蒙古高原地理环境基本特征的基础上,科学揭示近几十年来该地区资源环境的动态变化特征,为蒙古高原的气候变化应对、资源环境保护及生态
本书从鄂尔多斯盆地的地层格架、基底演化、盆内构造分异、岩相古地理、古气候、物质来源等方面对奥陶系海相成钾条件进行了系统探讨。搭建了鄂尔多斯盆地周缘露头区的牙形石生物地层序列,为盆地的地质演化提供了精确的等时格架;探讨了半封闭的古构造格局、岩相古地理和极端干旱气候条件等对成钾的影响,揭示了盆地内部“两拗夹一隆”的次级构造
本书基于中国数字地貌类型、已有地貌区划研究成果及图件、遥感影像、数字高程模型(DEM)和地质图等多源数据,系统分析中国陆域的地质构造及地貌总体特征和中国陆域地貌区划的研究进展,对中国各省(区、市)的地貌区划研究进展进行系统的论述;提出基于“大区—地区—区—亚区—小区”的全国五级陆域地貌等级分区方案,建立“大地构造控制下
本书系统介绍海洋水色卫星遥感关键技术,聚焦我国在海洋水色卫星的发展历程与遥感关键技术的突破成果,涵盖从卫星平台技术论证、有效载荷设备研制、遥感数据处理算法到专题产品制作验证的各个环节,展示我国在该领域取得的重要成果。本书详细阐述卫星平台和有效载荷研制的关键技术,从全球海洋对卫星观测需求分析出发,系统论证我国海洋水色卫星
本书通过定性与定量结合的方法,借助文献计量学梳理了“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沿线包括印度尼西亚、泰国、马来西亚、缅甸、孟加拉国、印度、斯里兰卡、巴基斯坦、沙特阿拉伯在内的9个国家在海洋科学领域的研究概况,包括其海洋科学研究趋势、涉海研究机构、研究方向、研究成果、经费支持、与中国的海洋科学合作研究情况,以及“21世纪海上丝
卫星导航
本书针对地震前地壳变形观测中的问题,介绍了地壳变形的观测原理及其主要影响因素,并首次提出了深部流体对地壳变形影响的理论框架。通过系统分析大震前形变异常的时空分布特点,探明了不同时间尺度下变形加速与地震断层、震级及发生时间之间的关系,并发展了基于时间依赖的地震预测方法。这些研究对于揭示地壳变形观测的物理意义、多方位理解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