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剧艺社(“中艺”)是抗战时期以周恩来为代表的中共南方局领导的职业剧团。它引领并推动了大后方戏剧运动蓬勃开展,为话剧舞台艺术成熟做出了重要贡献。书稿囊括了中艺从成立到解散6年间存世的所有第一手文献,涵盖了中艺解散后70多年间当事人的回忆资料、日记、文史家钩沉文献。书稿由四大板块组成,共计20章,170万字。前三编收录
叶长海教授是戏剧学家、教育家,上海戏剧学院教授兼中国戏剧高等研究院院长,中国古代戏曲学会会长。《叶长海文集》完整收录了叶教授四十余年来的学术成果和文学创作,共9卷10册,包括:《中国戏剧学史稿》《曲学与戏剧学》《曲律研究》《汤显祖研究》《戏剧:发生与生态》《艺苑纵横》《愚园私语》《愚园脞语》《愚园枝语》。《中国戏剧学史
梅澜芳华:梅兰芳的艺术人生
中国戏曲起源于原始歌舞,是一种历史悠久的综合舞台艺术样式。黄河九省区有丰富的戏曲资源,将这些戏曲资源进行充分的挖掘、整理、研究,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与发扬。《黄河大系?戏曲卷》的编写,目的是为了详细地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黄河沿岸九省区戏曲的情况,引起读者对丰富而瑰丽的戏曲文化的注意、重视和喜爱,以期弘扬发展优秀的
本书是关于松阳高腔剧目集成和音乐集成的作品集,主要包括:传统正戏一、传统正戏二、传统正戏三、传统折子戏、新编移植戏、中国松阳高腔音乐集成。《中国松阳高腔剧目与音乐集成》原为松阳高腔老剧本及高腔戏曲音乐手抄本,原稿多为方言及替代音,后人阅读、传唱极不方便。现由高腔传承人吴永明先生整理,用电子稿方式保存。松阳高腔始于元明时
《中国传统戏剧图像志》(全十卷)是浙江音乐学院戏剧学研究所申报、文化艺术出版社出版的2021年度国家社科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21BB028)的最终成果,入选十四五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项目、2024年度国家出版基金资助项目。由前言、综述、戏曲的渊源、北曲杂剧、南戏传奇、近现代地方戏概述、戏曲舞台美术、戏曲演出场所、戏曲与
曲艺是中华民族各种“说唱艺术”的统称,它是由民间口头文学和歌唱艺术经过长期发展演变形成的一种独特的艺术形式。清末、民国时期是曲艺发展的重要阶段,城市经济的发展,大大促进了说唱艺术的发展,这一时期新的曲艺品种,新的曲目不断涌现,不少曲种已是名家辈出流派纷呈,抗战时期说唱艺术更是在宣传抗敌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本书汇集了这一
在中华民族救亡图存、艰苦卓绝的八年抗战中,抗战戏剧风起云涌,创造出空前普及和繁荣的奇迹,在砥砺民众、鼓舞士气方面发挥了强大作用,成为文艺投身抗战实绩的最集中体现。抗战时期也成为中国话剧发展的黄金时期,在中国戏剧史上谱写了鲜亮的一页。本书系统汇辑以抗日救亡为题材的戏剧剧本。选录原则方面,尽可能兼顾稀有性、早期性、代表性。
本书根据社会背景的变迁及其对戏剧领域的影响,划分为四个历史阶段,起讫时间分别为“1949-1962”“1963-1976”“1977-1999”“2000-2018”。
河南大调曲子起源于明清俗曲,是我国现存最完整的民间曲种之一。它不仅在乐制体系、音乐风格以及审美观念方面有其独特的一面,还因其所保留的大量曲牌,堪称研究中国古代曲艺史和音乐史的“活化石”。作为两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项目,对河南大调曲子进行抢救、汇编、整理出版,是扎根民间挖掘民间文化资源,也是对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保护、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