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史研究,源远流长,其中地理是研究中重要部分之一。地理考据盛于清而肇于宋,清儒重考据之用,故各式考略、补释,屡见不鲜。清朝舆地之学,发展已臻古代舆地学之盛,当无疑议:清朝地理学典籍,无论研究思路、方法,或纯论地理思想,均对古代地理学有继承、发展之功。有清一代学人,既以释地、考订、纪实之作,大量增补正史阙略之地理志书
《东晋南北朝舆地表》约成书于乾隆五十四年(1789),以纪年为经,以朝代为纬,考订了从晋惠帝太安二年(303)至隋炀帝大业四年(608),共计306年间,东晋、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朝时期的舆地沿革。全书广征博引,钩稽毫发,穷极幼眇,可称杰构,是一部颇为实用的历史地理工具书。该
《南京城墙档案》是“十三五”国家重点档案保护与开发项目,本套丛书总共有4册,本册《城墙的修缮与堵塞》是其中的一本。本册图书主要拣选了其中有关于城墙的修缮与堵塞的内容,主要分四个时段的内容,分别是1930年以前国民政府市工务局关于拆除旧王府城墙的布告、拆除太平门至神策门一段城墙的情况,1931年-1933年修缮水西门和其
本书为“侵华日军暴行史研究”丛书中的一本,全书主要介绍了在近代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扩张过程中,对于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其中又重点介绍了汪伪统治区的教育情况。本书共有七章,分别是“日军侵华及其对中国教育事业的破坏”“日伪教育政策与行政管理”“中小学教育”“高等教育”“社会教育”“留日教育”“中国人民反奴化教育斗争”。本书内
本丛书研究的主要内容可以概括为“梳理了十条文化脉络,提炼了四大文化价值,确定了四个精华地区”。研究成果包括“一报告、一图、一册、一平台”:一报告为《北京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梳理报告》,一图为《北京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分布图》,一册为《北京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名录及现状手册》,一平台为“北京西部地区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工作平
《黄帝文化大典》以黄帝对中华文明的开创与伟大贡献、历代对黄帝的祭祀与缅怀、颂扬等为研究对象,包括《黄帝与中华文明》《黄帝祭祀文化》《黄帝的祭典》《黄帝祭文集》《黄帝颂》《黄帝的传说》《天下第一陵:中华文明的标识》《黄帝文化遗址图志》8卷,该套书的出版是对黄帝文化的第一次系统化归纳和整理,是黄帝文化出版的集大成,同时也是
我国地域辽阔,山川秀丽众多,特别是那些文化、历史、宗教沉积很深的名山,更加倍受人们的关注。山志文献全面详尽地反映了该山地区的人文、地理、风土、人情。此书收录了《华山志》、《泰山志》、《九华山志》、《武夷山志》、《普陀山志》、《黄山志》等十余种名山。这些山志中所反映的山图、形胜、建置、山产、人物、灵异、艺文、诗赋,在历史
汉代肇始,传承至民国,绵延2000多年,积淀形成宏大的建筑景观、人文景观和历史景观,更引来世界的关注。作者通过18年实地踏勘,考察记录了460余座廊桥(占全国现存廊桥总数的二分之一),跨越了除新疆、宁夏、内蒙古、东三省、西藏西南部以外所有主要山脉及山岭峡谷,长江、黄河、珠江等大水系及其支流,遍及中国二十个省市区,
本书为一部有关常州地名历史文化的大型工具书,地名搜集“全”、内容阐释“详”、史料论证“足”是其三大特色。全书收词1.9万条,400余万字。本书所收地名词目,时间范围上自文字记载开始,下限截至2010年。辞典内容分为释义、史载、附着三个部分,是一部具有历史文化特色的非典型性区域地名辞典。
本书以八家中国明清墙城墙联合申遗城市的城墙为主体,分别从城墙概况、文化遗产价值以及保护利用情况方面,较为详细地展示了每座城墙独特的历史文化内涵,包含大量丰富多彩、内容精美的古代舆图、历史照片以及反映城墙真实风貌的现状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