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百兰亭斋古铜印存(二函十二册):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第一编第一辑
书法是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艺术,具有悠久的历史,历代书法名家辈出,所刻碑帖无数。为了满足广大书法爱好者临摹、欣赏传统名碑的需求,我们从汉碑中精选出《石门颂》《乙瑛碑》《礼器碑》《孔宙碑》《史晨碑》《张迁碑》《西狭颂》《三老讳字忌日记》《景君碑》《曹全碑》等10种汉代著名碑刻。汉人的书风是淳朴古拙的,所谓流美与汉人无缘,博
蜀石经,又称广政石经、石室十三经等,后蜀广政元年(938年)开刻,至宋徽宗宣和年间刻成,是儒家经典十三经的著名石刻。其拓本弥足珍贵,明代以后逐渐散佚,至清乾隆年间唯《诗》《周礼》《三传》残本流传于各家之手。民国初,刘体乾致力搜集,得《周礼》卷九、卷十、卷十二,《左传》卷十五、卷二十,《公羊》卷二,《穀梁》卷六、卷八、卷
《石鼓文》为我国传世最早的石刻文字,内容系用四言诗形式记述东周秦国君游猎之事,字属大篆范畴。由于镌刻在十个形如鼓形的石上,因名“石鼓文”,也称“猎碣”。唐初发现于陕西天兴(今陕西凤翔)三畤原,千余年来几经迁徙,现藏北京故宫博物院。《石鼓文》原七百余字,因历代捶拓、搬运、风化等原因,现存二百七十余字。《石鼓文》不仅有关史
过云楼的书画收藏乃顾氏三代竭数十年之力搜罗所得,江南故家旧藏因战乱流散,其菁华竟会聚于斯。所藏明清两代名贤手札,侧重于晚明东林、复社成员,清初逃僧和逸民,乾嘉学者以及明清两代文学大家、书画巨子,对于研究晚明党社运动、鼎革时期的文人心态乃至明清两代的思想学术、艺术文化等均有重要的史料价值。于20世纪90年代末散出,转入新
本丛书是中国艺术研究院建院以来抢先发售对49年学术研究成果进行系统整理并正式出版的大型文献集,既具有文献资料价值,又具有学术研究价值。此书以中国艺术研究院教学时间为脉络,精选出拥有代表的学者与专家的理论研究成果,结集出版。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200种之间,基本涵盖靠前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10-12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
《中国珍稀印谱原典大系》由陈振濂先生主编,拟分三编出版,总量预计在150—200种之间,基本涵盖国内外珍稀印谱。每编各分专辑渐次推出,每辑10—12种,采用通代混编的方式。每辑均含古铜印谱、明清名人印谱、近代学术印谱三大类,并穿插其它特色印谱。选取印谱时,注重原谱的文献价值。所选印谱均保留完整原貌,不任意删减,以存真貌
《心经》,全称《般若波罗蜜多心经》,佛教经典。全经只有一卷,二百六十字,是般若经系列中一部言简义丰、博大精深、提纲挈领、极为重要的经典,为大乘佛教出家及在家佛教徒日常背诵的佛经。该经曾有过七种汉译本,现以唐代三藏法师玄奘译本为流行。 玄奘法师翻译的《心经》,文辞优美、琅琅上口。历代抄写、传诵、印刻者甚
本书所收作品大部分系中国闽台缘博物馆举办的“水流云行闽台书法五百年特展”展出藏品,收录明清至民国时期占籍、游历闽、台两地之官宦与名流硕望、学人、高僧、书家翰墨手泽遗迹一百余件,以享誉海内外的台北何创时书法基金会及福建等地公私机构收藏为主要构成,其中汇集诸多于两岸历史与文化发展交融影响至巨的重要历史人物,如黄仲昭、林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