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是中外学者以现代学术视野和方法研究中国古代文学并取得辉煌成就的一个时期,积累了大量宝贵的文献资料。文献目录能够如实地总结、反映着一国一家一专业的学术成果、学术水平与活跃状态。本《总目》从文献学角度着眼,全面系统地考察总结上个世纪(19012000)所产生的这些宏富成果,以简目形式著录之。其中中文编著录约21万条
本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佛教文献目录。其作者为僧祐,故后人又简称为《僧祐录》《祐录》。僧祐于齐、梁间,凭借定林寺丰富的经藏,在道安《综理众经目录》(又称《道安录》《安录》)的基础上,“订正经译”,撰成《出三藏记集》。《出三藏记集》共15卷,包括4部分。全书辑录了东汉至南朝梁代诸多佛教文献,保存了东晋道安的《综理众经目录》的
本书对《正统道藏》《万历续道藏》总计1473种道书进行提要。每书之下,皆先列其三洞四辅分类、千字文编序及其所在分册(首民国涵芬楼影印本《道藏》之分册,次台湾新文丰出版公司1977年影印《正统道藏》之分册,次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1988年影印《道藏》之分册),并以摘要的形式简述其内容。提要的主体着重于参考
《大清畿辅书征》是民国初年徐世昌主持编纂的一部京畿学者著述总目录。共四十一卷,著录图书四千一百八十八部。全书按清代直隶所辖地区排列,每一地区以人名为纲,每一人名下,先叙其小传,次列其著作书名,书名下附录有关序跋或摘抄《四库全书总目》提要等,妇女著作另作一卷,附于书末。此次整理,以天津徐氏排印本为底本,加以校勘、标点,增
《丛帖综录》一书是国家古籍出版规划重点项目,全书300万字,包含七个部分:1、丛帖年表;2、单帖(子目)、作者、丛帖表;3、作者、单帖、丛帖表;4、同帖异名表;5、异帖同名表;6、作者索引(拼音、笔画);7、单帖索引(拼音、笔画),著者将南唐至近代近500种丛帖依照镌刻年代一一排列,并配有“书家—单帖—丛帖”和“单帖—
本书调研收集、整理全国181家公共图书馆和专业图书馆中国近代中文中医药图书(1911-1949)及医药期刊(1900-1949)文献资源目录信息。对收录图书的书名、著者、版印方式、出版信息、收藏图书馆、内容简介等进行了著录。期刊著录了期刊名、刊期、责任者、出版地、出版发行机构、收藏图书馆等。
《陕西碑刻总目提要初编》系陕西省十一五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重大项目、《国家十一五古籍整理出版重点规划》项目和《20112020年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项目《陕西碑刻总目提要》的阶段性成果。《BR》本书收录陕西境内历代碑、墓志、墓砖、摩崖石刻、造像题记、经幢、塔铭等多种类型的石刻资料;所收各类碑刻年代上自秦汉,下迄民国末年;
古琴是中华文化中颇具魅力的艺术形式之一,其与书法、绘画、围棋并为文人雅士必备之一艺,而在中国古代文明历程中绵延不息,成为人们修身养性,以为文雅的具体表现,故有“琴棋书画”四雅之说。中国古琴有着悠久历史,早在远古时期便出现在古代的祭祀或盛典之上。传说神农氏“削桐为琴,绳丝为弦”创造了琴,也有“伏羲作琴”之说,“舜作五弦之
《纯粹理性批判》(KritikderreinenVernunft)是德国哲学家伊曼努尔?康德(ImmanuelKant,1724—1804)较具影响力的著作,常被称作康德的“第一批判”,在西方哲学史上具有重要地位。“纯粹理性”指独立于一切经验的理性,“批判”指对纯粹理性进行考察,是为弄清人类认识的来源、范围及其界
本书是一部检索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文献资料的工具书,收录1923~2006年中国(包括香港、澳门和台湾地区)公开出版的新石器时代考古发掘和研究方面的中文书籍、报刊资料,兼收部分内部资料及若干相关学科的文献。书中在以传统方式编排中国新石器时代考古资料的基础上,增加了围绕学术研究专题编排的项目。